躲貓貓 做噩夢 看守所死法越來越離奇
正如網友所說,看守所裡的死法「越來越有創意了」。3月27日凌晨,武漢男子李文彥,在江西九江看守所刑拘時猝死。看守所稱,李是在半夜做噩夢後突然死亡。經由楚天都市報報導,4月1日這則消息在網路世界「一石激起千層浪」。「做噩夢猝死」的說法,引髮網友強烈質疑。有網友稱,「做噩夢」一說可謂「超級躲貓貓」。網友呼籲,現在審訊室、看守所等已經成為「非正常死亡」的高發地帶,「雷人」的荒唐理由更是不斷,希望相關部門盡快查清事情真相!
據南方日報報導,4月1日,該報記者輾轉聯繫上九江市看守所所長朱拾根,但求證還未開始,朱即稱「需要聯繫江西省公安廳政治處,才能接受採訪」。
死者李文彥的二弟李文甫稱,他們想聯繫事發當日接診李文彥的九江市廬山區人民醫院陳姓醫生,但被告之「陳已到外地實習,電話聯繫不上」。而就在他與該報記者通話時,李稱,有不明身份的男子一直緊隨家屬,讓他們脫身不得。
進看守所兩個月後離奇身亡
據楚天都市報報導,死者李文彥,家住武漢市漢陽區,2008年5月到江西九江打工,但很少跟家人聯繫。2009年3月27日上午10時許,九江市看守所突然致電其弟媳任怡春,稱李文彥病重,要他們速到看守所;中午12時許,看守所再次致電任怡春,稱李文彥已死亡。
九江市看守所事後介紹,3月27日凌晨1時53分許,李文彥睡覺時做噩夢喊不醒,後發現脈搏微弱,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亡證明書顯示其為「猝死」。這意味著:從1月24日凌晨,因偷電纜被抓進九江市看守所,到最後身死,李文彥在看守所度過了整整63天。這63天,發生了什麼?
九江市看守所所長朱拾根稱,李文彥入監以來,表現比較良好。關押期間,看守所共為他進行過5次身體檢查。3月13日、23日、25日,因李自稱頭暈、腹部疼等原因,監管幹部先後3次帶他到看守所衛生室檢查。經檢查,他發現李文彥身體虛弱,下肢有浮腫,可能有結石,其他都還比較正常。
據稱,3月26日下午2時30分許,李文彥突然在監室裡暈倒,再次到衛生室檢查時,他自述頭暈得厲害,獄醫為其測血壓、心率等,也較正常。李文彥暈倒後,獄醫認為主要是其身體虛弱,該所還專門給他一些優待:允許其臥床休息,同時還批准他吃營養餐。
當日下午5時許, 李文彥吃了飯,也正常參加了晚點名,直到晚上10時許,關電視睡覺時,李文彥都沒有出現異常,直至3月27日凌晨被值班嫌犯發現其做噩夢時猝死。
家屬稱死者額頭有傷痕
李文彥的二弟李文甫證實,3月30日下午3時許,家人在九江市殯儀館停屍房的冷櫃中,見了李文彥最後一面,他們發現,李文彥的額頭上有幾處青紫傷痕。
九江市看守所所長朱拾根解釋,在一些監室裡,同室關押的嫌疑犯,有的會趁監管幹部不注意時玩牌,玩輸的會以喝涼水、或者用手指彈額頭作處罰。朱同時稱,家屬所看到死者頭上的情況,是否為傷痕,到底是如何造成的,還要展開進一步調查。
李文甫稱,1日上午,在九江檢察機關人員的安排下,他們再次察看了李文彥在監室的部分監控錄像。他們從錄像中看到,3月26日下午 5時8分的監控畫面顯示,李文彥從監室睡覺的地方走往活動間時,不知何故突然摔倒在地上。因監室睡覺地方的監控探頭看不到李文彥為何摔倒,他們提出請求希望能調看探頭拍到的監控錄像,可看守所卻表示當日上午9時以後,該活動間的監控錄像因電腦硬碟故障,沒有監控錄像可以調看。
李文甫稱, 他們到接診李文彥的九江市廬山區人民醫院,接診記錄上顯示:李文彥送到醫院時已經死亡,而不是看守所所稱的「經搶救無效死亡」。「我明顯感覺到看守所在撒謊」,李文甫說。
李文甫說,看守所提出盡快屍檢,但家屬並未同意。李稱,他們要求三方屍檢,請外地法醫參與,同時要請媒體到場拍照。三方屍檢目前對方已經答應,但請媒體到場,對方稱要請示上級。
做噩夢也能死?
九江市看守所的情況反饋,顯然沒有說服網友。
千龍網上,有網友發表題為《每一場死亡都是一場「噩夢」》的評論。評論稱,「九江看守所稱‘做噩夢後死亡’,是繼‘躲貓貓而死’之後關於人的死法的又一大革新。儘管我們不能排除人真的會因做噩夢而死,筆者還是認為該男子死得不明不白。」
文章作者直承了此事的幾處疑點:其一,該男子3月26日還被獄醫診測為「除身體較虛弱外,其他狀況都還比較好, 血壓、心率等,也較正常」。而這短短几天就做噩夢死了,實在令人匪夷所思。此外,死者額頭上幾處青紫傷痕何處而來?其二,死亡時間存在明顯矛盾。3月27 日上午10時許,九江市看守所突然致電死者弟媳任怡春稱李文彥病重,要他們速到看守所;但李文彥在當日凌晨2時40分許,已經死亡。時間前後存在明顯的矛盾,根本不能自圓其說。
有網友毫不留情地指出:「躲貓貓」事件剛水落石出,又出來個「做噩夢死亡」,做夢也能把人做死?「俯臥撐」—「打醬油」—「躲貓貓」—「做噩夢」……不知道下回又要出什麼新花樣!
- 關鍵字搜索:
-
躲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C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