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不要緊,只要真教育 山寨辦學的價值
政府關心教育的結果,就是一所又一所的學校被取消辦學資格.最近在蘇州,桂林,青島等地,都發生了因無證辦學而被迫關閉的事情.正巧,前段時間筆者去安徽省休寧縣參觀了兩所由蘇州某公司捐資成立的學校: XX平民學校是陶行知式的平民小學, XX-魯班木工學校則是由企業與當地政府合辦的木工培訓機構.教學方式採用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教師就是聘請的木工師傅,從基本功(劈料,刨料,劃 線,鑿眼)學起,先製作一些簡單的木製品如方凳等,畢業作品是八仙桌,太師椅.他們頒發的學位叫做"匠士,是該公司董事長自己的創意,並由自己的研究機構出具證書.這樣的學校,說它"山寨"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它確實並不與國家任何一種教育體系接軌,也沒有官方承認其學位,為它審核評級.而另一方面,學生們確實學到了中國傳統精湛的木器製作工藝,在找到就業市場之餘,得到企業對其技能學習方面的肯定,得到比較清晰的專業方向和就業途徑.這樣的學校,如果僅以是否規範或正當來作判斷,是無法有結果的,但任何一個有頭腦,有良知的人都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斷.
由此我們想到文憑和證書的實際意義.文憑和教育證書只是一紙證明,代表在某地某處受過某類教育,它的價值並不在於是由誰頒發的,由誰認可的,而在於內涵是否與市場一致,與社會需求一致.
往深處思考,教育的價值是不是離開了行政機關的認可,離開了那一紙合法證書,就不存在呢?休寧縣政府目光長遠,勇氣可嘉,支持有利於民,有功於世的"山寨學校. "而報章上各地以"非法,不正當"名義取締各類學校的新聞卻屢見不鮮,無疑只會打擊民間辦學的熱忱,阻礙教育的發展.
還可以反過來問一句: "山寨辦學"又有何不妥?我們習慣了以行政的認可來衡量一所學校是規範還是不規範,是合法還是非法,以部門的標準判斷學校的教育水平.其實錯了.我們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 "山寨"對願意接受它的群體來說,是一種承受得起的必需品.更何況,今天的"山寨學校"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未來的世界名校,不信可以以國外著名的山寨學校 為例.
世界著名學府,英國劍橋大學就是由山寨發展起來的,它由一批為躲避毆鬥而從牛津大學逃離出來的學者建立,二十多年後,當時的教宗格列高利九世表示願意為劍橋的校長及大學學者提供保護,才算得到正式的辦學資格.無獨有偶,哈佛,耶魯,斯坦福的開辦,與劍橋如出一轍,走的都是山寨路線.劍橋的一幫教授學生因為不滿於劍橋,不滿於歐洲,英國,不滿於舊大陸,於是到了新大陸,在登陸的地方開辦了一個大學,哈佛就是這樣創辦出來的,那是十六世紀上半葉,當時還沒有美利堅合眾國.耶魯大學也是一幫哈佛大學的人不滿於哈佛另外開辦的.一個多世紀以前,斯坦福家族提出向哈佛捐款一億多美元,條件是把斯坦福掛在哈佛的名字後,被拒絕了,斯坦福就帶著錢到西海岸,立場辦一所自己的哈佛,於是有了今天的斯坦福.
這些世界名校,原本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由一幫教授,學者組成的聯合體開辦.也由於當時的這種處境,他們充滿了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及時找到了屬於自身的教育模式和學校定位,並充分利用自身山寨的優勢,靈活變通,勇於創新,成為今天公認的世界著名學府.
所以,對真正辦學的人來說, "山寨"不要緊,只要教育真.學校存在的關鍵,一是辦學管理水平,二是教育學術水平.源於民間自發的創新活力,其價值要遠遠大於行政管制和干預出來的辦學水平.
在我們中國, "山寨學校"也一直普遍存在,而且沿續了幾千年.遠到春秋戰國的孔子私塾,宋代的理學書院,近到休寧的這所XX-魯班木工學校,都是教學雙方直接接觸,洽商和接受的結果,知識,技術,思想和文化在面面相授的過程中得以傳遞,人才得以培育.在寬鬆的環境中, "山寨"辦學亦被視為造福於民,有功於世的正當行為,得到社會各界支持,學校只有束修無著經費窘迫之憂,而絕無被取締被封殺之虞.
其實在實行大一統辦學以前,中國的教育並不落後,甚至在民國,知識份子辦學那也是"想辦就辦",而且"辦得漂亮."新的教育模式,往往產生於一些非正統的地方.科舉是官家的事,而教育是民間的事,這才是我們的教育傳統.一代又一代的知識份子,為了實現自身的教育主張,衝破所謂正統的,標準的藩籬, 激發創造性新思維,開創新天地,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薪火相傳.
如果這樣的教育傳統能一直沿續下來,那該多好啊!中國還會缺少世界一流學院和學術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山
來源: 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E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