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9-06-03 11:28:00作者:看中國記者 黎悅
什麼是P2P?可能對不少網路新人來講還是個新詞,但是資深一些的
電腦玩家則可以說出一大串典故。根據維基百科介紹,「P2P(Peer-To-Peer)是一種
網路新技術,依賴網路中參與者的計算能力和帶寬,而不是把依賴都聚集在較少的
幾臺伺服器上。這類網路可以用於多種用途,各種文件共享軟體已經得到了廣泛的
使用」,你熟悉的BT,電驢(eMule)等都屬於這個範疇。而我們今天介紹的是一款用
於實時視頻流共享的軟體平臺,也就是在電腦上看電視的軟體。
P2P技術初期主要用於非實時的文件下載,而最早一款用於電視內容的軟體,是
一位在香港科技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於2005年開發的,經過3-4年的技術發展,目
前在中國大陸已有幾家商業級P2P視頻流軟體,而在海外,此技術目前難尋蹤影。
據介紹,這家名為StarP2P(星網自由電視平臺)的公司,剛剛成立不久,開發基
地位於新澤西州,而這款同名軟體的開發工作卻在2年前就已經起步。目前這是唯
一一家完全海外背景的公司成功開發出此款P2P流媒體軟體。
據此軟體的開發團隊介紹,P2P技術用於視頻流傳輸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P2PTV網路技術的核心思想是主要數據都是由用戶互相之間傳遞,所以不
存在伺服器或者說幾乎不用到伺服器。而這正是目前各大媒體網路逾待解決問題,
例如著名的YouTube,早在2006年每月花在流量的費用超過500萬美金(ZDNet數
據),而這個數字幾乎每個月都在迅速增加。所以P2PTV技術在運行成本上遠遠優
於一般的網路技術。
其次,P2PTV在網路災難環境下有非凡的表現。大家對近幾年的幾次網路大規模
中斷可能記憶猶新,例如2007年初中美海底電纜中斷事件造成長達數日的信息中
斷,直接損失過億元;2008年12月連接歐洲和中東的三條海底電纜中斷造成了埃及
的網際網路和國際電話服務中斷。在這方面P2P技術則可以把損失減到最低。在P2P技
術裡只要有一份數據能夠傳遞到對方,剩下的就可以依靠這份數據幾何倍增的複製
傳播。也有網友強調P2P網路是封不住的網路,這個說法可能在中國大陸更有其特
殊的意義。
此外P2PTV網路使用戶間互動和參與感增強,方便用戶建立發布自己的頻道。網
絡上「博客」的出現是信息傳播的一個轉折點,目前很多突發事件都是由各地的「公
民記者」在第一時間從「博客」上發布的。例如去年的汶川大地震,在很多博客上甚
至是在地震剛剛發生的第一分鐘就有第一手的素材出現,遠遠早於官方報導。而震
後大量震撼性的一手文字、圖片、視頻素材也源源不斷來自於博客。而P2PTV的出
現更是在這個方面從技術層面推進了一大步。畢竟視頻的素材更加原生態,也更加
真實可靠。
記者為此採訪了電腦技術專家李淵博士,李淵博士首先糾正了我們對點對點說法
的一些混淆概念,這個技術上應該稱之為Peer-To-Peer(群到群),也就是簡稱的
P2P。李淵博士介紹說P2P技術屬於新興的網路傳輸技術,在商業上很有價值,但是
目前在海外還沒有成功的商業運營先例,而這群開發者在成功掌握了此技術並有明
確盈利計畫的同時,熱心於促進中國的民主化,幫助中國大陸民眾拿回應有的知情
權,在這點上更是難能可貴。李淵博士表示會繼續關注這個產品的發展,保持與開
發團隊的互動,也慷慨表示願意給於必要的支持。
新唐人副總裁周世雨博士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介紹說新唐人電視臺從去年開
始就與StarP2P公司協商並成功合作,新唐人電視臺的24小時電視節目將利用這個
自由平臺向更多用戶特別是中國大陸觀眾傳遞客觀公正深入的報導,而StarP2P
也將依靠新唐人強大的市場運作能力和觀眾群推廣這套軟體。
記者通過Skype採訪了平時比較熟絡的一位熱心於維權事宜的大陸網友「鐵樹遲早
也開花」,他在瞭解了有關情況後很高興的說,我們期待這個軟體已經很久了,我
們希望以後每個義工都背著筆記本帶著這款軟體去大陸各地的突發事件現場,我們
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看看他們(中共官員)是怎麼欺凌大地震裡失去親人的災民的;看
看他們怎麼毆打依法上訪訪民的;看看他們怎麼對待法輪功學員的;看看被強拆戶
兒是怎麼用鐵鍬保衛家園的;看看城管怎麼欺行霸市的......。「鐵樹遲早也開花」
透露他那裡有幾十人的團隊,願意為推廣這款軟體努力。
StarP2P開發團隊表示StarP2P獨特的技術亮點,例如針對中國大陸市場和特殊的
網路環境作的特殊優化處理,更加方便自由信息的發布和傳播。
在問到此軟體的正式發布時間時,StarP2P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的測試版已經可以
從StarP2P網站(www.starp2p.com)公開下載,雖然軟體推出的初期,供測試的電
視頻道和視頻節目並不多,但各具特色,大家一看便知。公司正在與各方協商,爭
取提供更多、更精彩的的視頻內容。而軟體的英文版和其他語種版本也在開發之中。
目前此軟體適用於在「視窗」環境下的個人電腦(PC)上使用,下一步開發團隊將把
此技術向手機、掌上電腦及電視機頂盒等設備上的研發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