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改變了漢民族文化(圖)
到了東漢末年,一種名叫「胡床」的折疊板凳,類似於現在的馬軋,從北方的野蠻民族傳入中國,第一次改變了人們的坐姿。漢族人受到了影響,逐漸放棄了以前的坐姿「跪坐」,到了唐代中期,胡床逐漸演化成為我們熟悉的有靠背和扶手,可以讓雙腿自然下垂的椅子,並且在宋朝廣泛地流行起來。結果胡人的「胡坐」代替了漢族的跪坐。
椅子出現前,由於坐姿,案幾的低矮,人們圍坐在一桌吃飯很困難,所以,那時一般都是分餐制。聚餐時,人們分別就坐於各自案幾後面。各有一套相同的飯菜,席地而坐,在案幾就食。鴻門宴中,項羽,項伯,東向而坐,張良西向侍,這五個人一人一案,是典型的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奠定了圍坐吃飯的物質基礎,漢族人逐漸開始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吃飯成了習俗,分餐制也相應的變成了合餐制。
椅子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國人的心理。在椅子出現前,人們在正式場合必須跪坐。這種坐姿現在看來有點難受,現代人很難維持超過半小時以上的。所以,古時候的漢族人必須從小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適應這種坐姿。孩子們學的第一堂禮儀課就是跪坐,其意義與新兵入伍時,訓練軍姿很相似。跪坐的訓練除了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更重要的修身養性。因為再怎麼訓練,跪坐久了都不舒服,內心就會急躁不安。所以,跪坐訓練更是對自身心性內涵的修煉,從而使內心與坐姿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跪坐。因此,經過跪坐訓練的漢族人都有挺拔,幹練的氣質,都有嚴謹,堅忍的性格。
在胡人帶來的椅子之前,跪坐是社交場合的正坐,不論你是天子還是草民必須跪坐。現代人恐怕難以想像,那時候,皇帝和群臣議事,大臣們向皇帝跪拜時候,皇帝其實也差不多在跪著。這種坐姿的平等,拉近了大臣與皇帝的關係,當時的君臣關係更像是事業上的夥伴,跪並沒有現在那種低下的特殊含義。椅子出現以後,跪的意義與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臨下,臣民們則跪拜在地上,這種禮節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們潛移默化的奴顏婢膝起來,在心理上鞏固了皇權至上,奴化了國人的心理。所以說,從椅子的出現後,確實把跪的不平等性顯現了出來,從而逐漸起了奴化的作用。
中國自北宋以後逐漸開始走向下坡路,這恰恰與椅子的普及時間差不多,難道只是巧合嗎?
- 關鍵字搜索:
-
椅子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1Kv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