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賣豆腐也能發財
在赤道之國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市,有一條熱鬧的商業街叫做「威廉姆街」,每天中午太陽最大的時候,你都能看到一個身材瘦小、面色黝黑的中國人在熙熙攘攘烏漆麻黑的人群中行走,他叫老林,總是提著幾大包黑色塑料袋在人群中擠動穿梭,然後突然閃入某些街上的商鋪中。不一會兒,便會兩手空空的出來,這時,老林通常會點上一根煙,開始飄飄然往回走。
老林是我的朋友,在華人商店最集中的這條街上,老林跟每家店舖都熟,因為他每天都會提著自己做的豆腐來這條街上熱賣。朋友們都笑稱他「殺熟」!他往往剛過半條街,手上的二三十斤豆腐就能賣光光,老林也因此得名「豆腐林」,成了旅烏華人當中家喻戶曉的人物。
老林是福建人,也是典型的福清人。在世界各地,福清人構成了海外華人群體的中一個鮮明社群,他們吃苦耐勞,頭腦靈活,看到商機就勇往直前,也因此成為海外華人中最早成功的一群。
「我們福清人在南非、賴索托那邊做的超市都是最大的,也是最多的,而且在南美的阿根廷也做得很大,基本上當地超市大部分都是福清人在經營。」老林總是愛泡著功夫茶叼著煙對我侃侃而談。他雖然沒去過南非、阿根廷,但是說起那邊福清人的故事卻兩眼放光,甚為自豪。
老林的家,就住在威廉姆街附近,一套三室兩廳的公寓。十年前,老林在國內生意失敗後來到烏干達,在坎帕拉的中餐館打工,夫妻倆從早干到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忙碌18個小時,苦不堪言。
後來,精明能幹的老林發現雖然在烏干達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餐館也有幾家,卻是吃不到豆腐,而且一盤豆腐往往賣到幾十塊人民幣。他意識到這是一項極大的商機,便立即開始研究和摸索做豆腐的技術。在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之後,老林終於做出了滑嫩鮮美的豆腐。
萬事起頭難,起先老林的豆腐並不好賣,於是他就免費派送,挨家挨戶給商家品嚐贈送。由於他的辛勤與誠懇,加上豆腐味道有特色,回頭客逐漸多了起來,12元人民幣一公斤的豆腐,老林一天能賣出幾十公斤。到最後,幾家規模較大的中餐館也成了老林的固定客戶,他的豆腐供不應求,印度人、日本人和韓國僑民也爭相訂購,甚至還進了大超市。
豆腐賣火了,生意走上正軌,老林把在國內讀初中的兒子也接了過來,就讀此地的國際學校。
老林成了烏干達白手起家打拼成功的一個典型。每當我問到他可不可以給後來的一些同胞提點建議?他說:「每個來非洲的中國人,只要肯腳踏實地去做事情,每個人都會贏,愛拼才會贏......」這是「豆腐林」的名言,更是他自己在異鄉奮鬥的真實寫照。
- 關鍵字搜索:
-
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