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歷史的九大定律

 2010-04-09 14: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
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
世人的貪慾,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成就大業之後,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文種被殺,范蠡逃跑。
此前,范蠡曾規勸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歷史上有很多,如劉邦如朱元璋。
天下洶洶,想要南面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世人無論是誰,只要坐(搶)到這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己這樣去想。所以,歷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便不斷重演。

第三定律,包圍定律
奸臣和小人,雖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皇朝的滅亡,國家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
「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面三刀的嚴嵩,無法一一列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只不過,這支大軍不能用來上陣殺敵,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圍」。
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這就是包圍定律。
圍繞著權力,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力「磁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磁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了「包圍」。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

第四定律,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文中語:「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獨柳公認為,有敵人是好事。毛澤東對這篇短文就推崇備至。
中國自秦統一以後的兩千年,幾乎一直是一國獨大的局面,周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可以與這個中央帝國「度長絜大,比權量力」。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了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歷史,一代不如一代,整個社會的精神處於退化之中。沒有了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了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

第五定律,朋黨定律
中國歷史上的「黨(派)爭」持續不斷,結黨營私更是司空見慣。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劉李黨爭,宋有「元佑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昆黨,清有帝黨、後黨,國民黨內有黃埔系、cc系、政學系等。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中國人常常結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許多人對此十分忌諱,刻意迴避,諱莫如深。其實大可不必。
像毛澤東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公開承認,「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
「黃宗羲定律」的內容是關於「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歷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次變法,成功的不多。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執行難」。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層官員手裡,常常會走了樣。批評者常常把矛頭指向中下層官員。我以為雖然是中間環節出了問題,根源卻在上面。表面上是一個「執行難」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設計問題。
設計一個好的政策(比如說「青苗法」),同時也應配備一個好的「路線圖」。在這個「路線圖」中,必須把「和尚要吃飯問題」與「和尚會打傘問題」列入日程。不考慮並重視「和尚」問題,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樓閣。或者我們說,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想把他設計的好政策付諸實施,順利推行,必須首先把「和尚」安頓好,否則,「黃宗羲定律」就會不斷重演。

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而太平軍時期,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一隻凶猛的老虎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如此熊樣?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強者歷數世而衰?我以為原因有四:「驕」,「奢」,「淫」,「逸」。

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
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歷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權大欺主」。歷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等等。如何防止「權大欺主」是中國古代政治學最大的課題之一。
《園藝學》中有一個名詞叫頂端優勢。當一棵大樹中心幹上的分枝高過中心乾時,其生長勢會強於中心干,最終取而代之。
取而代之,是因為「生長勢」的對比發生了變化,終於成為「強枝弱干」。在帝國的朝堂上,當帝王與臣下「權勢」的對比發生變化時,也會有「取而代之」。古代權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拜權主義」,在中國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連續劇。
「權大欺主」是封建社會始終沒有解開的一道難題。

第九定律,皮毛定律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份子就變成了「毛」。
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只屬於他們自己。他們揹負著它走遍世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
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文人們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乾涸了,只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
舉國只有一個思想,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中國人做到了,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但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產生出像洛德、盧梭這樣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家,決無可能。晚清以後的落後與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種歷史的必然。

来源:廉政瞭望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