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分析中國工廠罷工浪潮(圖)

豐田、本田汽車在中國的工廠此起彼落地爆發罷工潮。

以豐田、本田汽車為中心的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工廠此起彼落地爆發罷工潮,日本大部分傳媒、輿論基本把工潮看作兩大類問題。

一類是把日本企業在中國遇到的工潮與臺灣企業鴻海在廣東的富士康工廠接連發生自殺案等其它境外企業的遭遇一起,視為因中國內部問題引發的相同遭遇,即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30年來的體制和社會呈現了界限。第二類是日本企業在中國遇到的獨特風險。

勞力不足

經濟界最大報紙《日本經濟新聞》週五(6月18日)刊登發自北京的報導說,30年來相信中國蘊藏著無限廉價勞力的中國政府,以此吸引外資構筑中國大工廠,再利用收入微薄卻源源不絕流入沿海城市、不敢抱怨的民工大量生產、大量出口創造外匯的發展戰略的前提終於開始崩潰了。日本輿論中持這種看法的相當常見。

這篇叫作「中國廉價勞力也有了界限」的分析文章認為,最大的原因是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因一胎化政策迅速老化,勞力開始減少。

勞資關係

不過日本立教大學教授笠原清志分析說,不僅是勞力供不應求的問題,還包含著中國共產黨主導了幾十年的勞資關係在中國私企和外企增加的背景下,企業工人提升的維權意識和政治漸趨成熟的結果,中共主導的勞資關係已無法應對這種新氣象。

文章引述立教大學產業關係研究所05年對在中國設廠的806家日本企業做的調查結果,只有兩成企業回答有過罷工,其中主要是不滿月薪和獎金,但半天和一天內就結束罷工的共有八成,其成功解決的主因是「工會非常合作」。

對現在絡繹不絕的罷工,笠原認為中國憲法不容許罷工,傳統上的工會基本是黨領導下、不真正反映勞工利益。但08年在中國修訂勞動合同法,以此轉移廣泛不滿的勞工矛頭直指政府,使勞工得到直接對資方表達不滿的機會,引發了現在的工潮。

獨特風險

笠原說,日企比歐美企業多了風險是因日企不大放權給當地,著重與日本總部協調和總部掌握決定權,所以既比歐美企業僱用本地人領導工廠的步伐慢,也不如歐美企業重視成果。而一發生出資比率等關鍵糾紛,又無法可依時,中方就往往會發動反日感情,迫使日方讓步。

笠原說,這幾年,勞資糾紛中,中國行政介入、警察介入的傾向也令很多糾紛勞資本身無法自行解決。

不過他認為中國工潮也不儘是壞事,畢竟也能促進中國政府理解縮小貧富懸殊需要利益再分配的問題,但他相信在中國政府建立健全的勞資法期間,日企的勞資糾紛還會繼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童倩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