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華:中資銀行香港搶錢

富士康事件顯示中國以低薪推動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到了一個轉折點。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隱憂不只這點,最近中資銀行在香港搶錢,也反映了中國金融業隱藏的危機。

今年四月十四日的「金融時報」德國版,刊出一篇「中國銀行沒錢了」的報導和評論,指出中國度過二○○九年金融危機的手法,事實上已經製造了中國下一個經濟的泡沫化。這篇報導與評論譯文刊於四月十九日的「自由時報」評論版,然而沒有得到外界的重視,許多人還沈迷於中國經濟無敵的神話。

「沒錢」的結論其實來自中國內部的信息。中國工商銀行總裁楊凱生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發表文章,表達了對於中國銀行業未來的資金缺口和呆帳的疑慮。中國的銀行業光是在二○○九年,為了度過金融危機,在北京政府的強制下大舉借錢給私人、企業以及國家的基礎建設計畫,就有高達約三兆九千億(台幣,下同)的呆帳,而這是二○○八年呆帳的兩倍。

前年秋天金融大風暴後,中國以四兆人民幣救市,中國股市帶頭反彈,房地產業不斷出現「地王」。中國以世界經濟的「救世主」面目出現,一副暴發戶的嘴臉,恨不得把全世界都買下來。可是轉眼間,金融就出現問題。總理溫家寶原來說,這些救市的錢主要投入基礎建設,可是實際上大部分資金流入中央級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的融資平臺,再炒作股市、樓市。因此國務院再如何調控,都難以奏效;直到四月中旬推出「國十條」。

現在中央政府與央企及地方政府還在鬥法,房地產界人士警告,若房價大跌三成以上,極有可能出現大批量的「斷供潮」而危及銀行業。正是這個情況,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與交通銀行,決定要在香港的H股市場與中國的A股市場集資。三月底,國務院的一個批示就提出「H股多解決一點」的籌資計畫,香港將承擔最大責任。

這個集資活動最引人注意的是中國農業銀行的上市,七月中旬在香港與上海雙掛牌,集資約八千八百億元,IPO(初次公開發行)將創全球最高記錄。農行至今還沒有上市,原因是這家銀行品質最差,呆帳、壞帳最多,現在輪到它也上市,將是「最後的探戈」?其他銀行也將透過批股、供股或發債券等形式集資,他們的A+H籌資計畫大約是,建設銀行三千五百六十億元,工行三千三百二十億元,中行四千七百五十億元,交行接近兩千億元。這幾家大銀行集中在一個短時間內搶錢,很不尋常。

要集資就必須炒熱股市,吸引資金前來。可是偏偏中國的股市很不爭氣,政府失去控制力,也影響香港,因此雖然李嘉誠等愛國商人出來捧場入股農行,但是整個市場反應冷淡,以致發行價只能一再調低,甚至將出現香港H股發行價高過上海A股的現象。有的銀行搶在農行掛牌前宣布集資!工行二○○六年在香港上市,超額認購七十六倍,農行昨天截止認購,但到前天為止,才超額十四倍。

去年,國有企業大肆並購民辦企業,以致有「國進民退」之說,但是今年五月中旬,中國政府公布新三十六條,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若干行業,被稱為「民進國退」,這多少也反映了政府出現的資金緊缺。

隨著全球經濟可能二次探底之說,胡錦濤與溫家寶已不如去年大發豪語,而是希望外國政府不要輕易退市,因為這關係到中國的外貿。而上海世博閉幕後,中國經濟會出現甚麼變化,不妨多多觀察。馬政府更不該為ECFA沖昏頭腦而忽視這些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林保華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