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面臨三十年未見之大變局

經濟學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指出,政策導向未明朗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三十年來從來未有的大考驗。

金融危機前五年,中國經濟年均高速增長超過10%,主要得益於三大力量:人口紅利、樓市紅利和出口紅利。但趙曉認為,這三大動力正在衰減或者喪失,使得中國經濟面臨三十年未見之大變局。

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出路在於依靠城市化,但城市化的內涵已經不止於依靠房地產來拉動GDP,而是真正讓農民進城。必須將房地產的調控視為中國經濟轉型的開始。

高增長難以持續

趙曉認為,從近幾個月的數據看,中國經濟已有下滑的趨勢。例如,6月份PMI中購進價格指數(亦稱採購經理指數)為51.3%,比上月回落7.6個百分點,此指數最近兩月連續大幅回落,顯示出經濟下滑壓力明顯。出口增長很難維持1-5月份的強勁態勢。名義和實際出口季度環比增速已經由2009年底的水平明顯下降。

從中長期來看,趙曉認為,過去使中國經濟發展的三碗便宜飯已經不在。

一是金融危機後,美國的泡沫破滅、市場蕭條從而導致中國出口狂跌,今後一段時間即便恢復性反彈,也很難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

二是人口紅利步入尾聲,中國已進入初步老齡化的時期,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力正在成為過去。相比於越南等地,中國的勞動力已越來越談不上「價廉物美」。目前,90年後新勞工已開始登臺亮相,但其工作態度遠不及60、70年代的人,甚至比不上80後。富士康近期為何事故頻出,趙曉認為是因為90年代人群承受壓力的能力遠遜上幾輩人。

第三,過去這些年房地產行業猶如鴉片,中國房地產的泡沫成為經濟的強力驅動,幾令中國人瘋狂,也幾令中國經濟也瘋狂。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樓市的嚴厲調控再加貨幣與金融的收縮宛如鐵腕一擊,終於遏止了2010年可能繼續上演的樓市瘋狂,一線城市樓市交易量雪崩式地下降,樓價未來亦勢必出現回調,中國政府正被迫走上「戒毒」的道路。

城市化破解困局

為了使經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被視為繼四萬億投資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又一輪刺激經濟的方案。

但以產業發展乃至以產業升級拉動經濟,都將面臨產能過剩的難題。「中國已經產能過剩了,如果再繼續製造產能過剩,將來非陷入一場大危機不可。」趙曉說。

趙曉認為,未來數年內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唯一的出路,是城市化及城市化基礎上的內需增長。「工業化創造的是供給,城市化創造的才是需求。」據趙曉測算,2003-2008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4萬億元,其中85%是城市投資,總額超過54萬億元,同期城市人口約增加了1億人,即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需要50萬元投資額。未來若增加4.5億城市人口,粗略估計需要增加225萬億元投資,這相當於每一年都是2009年,可釋放的需求空間巨大,大概可保經濟年增長9%。

如何發展中國的城市化?趙曉認為,中國城市擴張的關鍵是要大力發展保障房。如果未來一半人口特別是新增農村進城人口住保障房,按人均25平米建築面積及每平米2500元投資計算,投資總額將高達28萬億元。未來5年每年的保障性住宅開工面積達到10億平米,總投資達到2.5萬億元,相當於去年全年的住宅開工面積和83%的住宅投資額。

中國農民窮也與城市化滯後有關,兩億農民進了城,但土地還荒著,不種,也不流轉。農民靠少量的土地如何致富?真正的城市化則可釋放土地,進而引入工業化生產方式進入農業,釋放更多農民進城,穩定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趙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