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孩子或被「催熟」 難覓凶手(圖)
中國兒童性早熟呈逐年遞增態勢,且經濟發達地區的上升個案更顯著瀟湘網 圖
儘管衛生部日前已通報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聖元嬰幼兒乳粉無關。不過,公眾對兒童「性早熟」的關注絲毫未減退。
記者近日走訪了廣州9家三甲醫院瞭解到,兒童性早熟的狀況日益普遍。一項調查顯示,廣州孩子青春期來臨平均在11歲左右,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普遍提前了兩年。而廣州兒童「性早熟」發病率也由10年前的0.5%升至1.3%,並有上升趨勢。據瞭解,兒童性早熟成因很多,也很複雜,有人形容它為「兒童現代病」,意為我們整個社會難脫干係。
門診
調查
性早熟就診,女孩比男孩多
男孩性早熟就診時一般已有14、15歲,已失去治療機會
連日來,記者走訪廣州9家醫院瞭解到,眼下這個暑假,疑因「性早熟」就診的小病人隨處可見,尤其最近出現了奶粉「激素門」事件,來就醫的孩子格外多。
「和別的病不同,內分泌的問題不會一下子發展到很嚴重,很多家長都是趁寒暑假才帶孩子來看病,現在正是內分泌科的旺季」,8月16日晚,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內分泌科梁立陽副教授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她本來下午限15個號,後來因為就診人多,加到了25個號。
8月10日,記者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採訪內分泌科黃永蘭主任醫師時,她透露這天看了54個小病人,當中有13個屬於性早熟,其中有好幾個是乳房提前發育的小嬰兒。她解釋,性早熟的孩子有增多趨勢,但不會一下子多這麼多,主要是性早熟問題見報後引起了家長的關注。據介紹,兒童性早熟可分為三類:中樞性(真性)性早熟、周圍性(假性)性早熟、不完全(部分)性早熟。從廣州各醫院門診看,以「不完全性早熟」就診人數最多。
記者從廣州9家醫院兒童性早熟就診的綜合情況來看,女孩就診人數是男孩的幾倍。有的醫生認為,女孩更容易出現性早熟問題,但病情輕微,男孩就診少,不過大多數是由器質性病變導致。有醫生指出,往往男孩性早熟到醫院就診時已有14、15歲,多因身材矮小就醫,但已失去治療機會。
家庭
調查
一家三代人,初潮越來越早
廣州兒童「性早熟」發病率由10年前的0.5%升至1.3%
記者採訪時遇到這樣一家祖孫三代,陳女士今年70歲,她回憶自己上了高中才來月經,初中前乳房還沒有發育,小學時還常光著膀子。陳女士清楚記得自己的女兒是一上初中就來了月經,可她的外孫女剛上小學四年級就來了月經。陳女士說:「換在我那個年代,簡直沒法想像。」
據瞭解,「性早熟」是個相對的時間概念,是指第二性徵出現的年齡比同時代、同種族、同性別的正常人群要早。正常人群的青春發育年齡隨時代而不同,有不斷提前的趨勢。有數據顯示,近一百四五十年以來,女性的月經提前了四到五年,不僅是中國,其他國家也是如此,這與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營養狀況的改善有密切關係。
相應的,性早熟診斷標準也在不斷調整,就目前而言,女孩在8歲前出現明顯的第二性徵和/或9歲前出現月經初潮,男孩在9歲前出現第二性徵和/或一側睪丸容積4ml,就被認為是性早熟,這比早幾年的標準提前了兩歲。按照這個標準,陳女士的外孫女並不屬於性早熟。隨著孩子們月經初潮仍有繼續提前的趨勢,學術界甚至又有了將診斷年齡再提前的呼聲。
調查顯示,中國兒童性早熟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據近兩年的門診量統計,大約比10年前增加了三四倍。中國兒童性早熟率約為1%,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城市約為3%。廣州孩子青春期來臨平均在11歲左右,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普遍提前了兩年。而廣州兒童「性早熟」發病率已由10年前的0.5%上升至1.3%,並有上升趨勢。
什麼「催熟」了孩子?
營養過剩、環境污染、視覺刺激是「三大殺手」
專家梁立陽認為,由於營養改善而出現兒童青春期提前,家長不必過度緊張,動輒懷疑孩子性早熟。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營養是把雙刃劍,營養過剩會導致兒童性早熟。醫生們更多的呼聲是讓孩子儘可能遠離含激素或類激素藥物、食品!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內分泌專家曾可教授介紹,廣州的兒童性早熟增多,與廣州人愛進補有一定關係,家裡煲湯水時讓孩子一起喝。滋補品中類激素的含量比較高,海鮮類食品也含有較高類激素。很多孩子喜歡油炸類食品,特別是炸雞、炸薯條和薯片等,醫生也建議少吃,因為過高的熱量會在兒童體內轉變為多餘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導致性早熟。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環境污染。珠江醫院兒科副主任李宏教授談到,洗滌劑、農藥及塑料業製造廠向環境排放有害物質及其分解物質,自然界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污染物。此外,現代家居所散發出來的有毒物質很容易經皮膚、呼吸道等進入孩子體內,也可能「催熟」孩子。
幾位醫生不約而同地提到另一種可能的影響因素———視覺刺激。梁立陽說,在門診中有些家長帶孩子就醫時常會問,孩子整天跟著奶奶看電視言情片不知是不是誘因。她說,目前研究對此還沒有定論,不過如今小孩有豐富的渠道接受各種各樣的性信息,小孩過早從影視裡接觸一些超越其心理年齡的行為畫面,應該說不利其成長。有資料顯示,較閉塞地區比開放地區的性早熟患者要少得多,也為此提供了旁證。
可悲的「分散風險論」
記者手記
一位醫生曾說,對於食品中的激素家長不用談虎色變,搞得什麼都不敢吃,其實不要低估了人體自身的調節能力。不過要避免長期吃某一種食物,否則可能造成某一種激素在體內的長期累積,比如有的孩子愛吃雞翅,就天天吃,這樣不安全。最好今天吃雞肉,明天就吃魚肉,後天吃牛肉,每種動物餵養時添加的激素不可能完全一樣,這樣可以分散風險。
這樣的建議很是耳熟,半年前記者就蔬菜農藥殘留問題採訪一位農業學人士,他也給出同樣的「分散風險」建議,不要愛吃哪種青菜就天天吃,要換著花樣吃,每種菜用的農藥都不一樣,這樣就不會造成某種農藥在體內長期累積而導致中毒了。
在這個「我們還能吃什麼」的年代,這些建議似乎很實用,不過聽起來很可悲。
我們愛孩子,拚命掙錢讓他們吃好吃的,喝好喝的,看好看的,沒想到卻害得他們性早熟!
- 關鍵字搜索:
-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