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老子的當下意義(圖)

老子五千言,流傳兩千多年,據說是世界上僅次於《聖經》發行量的一部人類文化典籍。之所以有這樣歷久彌新的翻譯量、印刷量和閱讀量,其根本在於它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恆常思辨、警醒和「淬火」作用。人類歷史總有許多瘋狂的時代,要麼是戰亂頻繁期,要麼是急劇上升期,要麼是引頸轉型期,這時都需要聽聽老子不冷不熱、不慍不火、不疾不厲、不狂不躁的言說。

我們處在經濟社會急劇上升期,也可以說是人的思維意識與社會結構的巨大轉型期,我們如何在到處鶯歌燕舞,日日有慶典、時時有捷報、處處有歡歌的盛世沸騰中,保持一點清醒、常態、低溫,保持一點警覺、思辨、冷眼?我以為讀讀老子,當是時下需要鼓勵的文化原典閱讀方式。西方過去就有許多人重視老子,黑格爾把老子學說看成是真正的哲學;尼採說老子思想「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深載寶藏」;現在也有許多西方人在老子的智慧中,尋找改良經濟社會畸形發展的出路,我們更應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以為老子對於當下社會起碼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認識價值。

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

隨著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一浪高過一浪的強大「減排」、「低碳」輿論,與人類對自然的瘋狂開發、攫取程度相比,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其癥結在於人的享樂之心、佔有之心、貪婪之心、狂悖之心的湧動不息。《道德經》談道:「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意思是說自然天地,如同一個大風箱,空虛時並沒有窮竭,越是拉動不止,產生的風就越多越大。就像人說話越多,越容易招致耗損與失敗一樣,老子希望人們能保持靜虛,別胡亂拉動自然這隻「風箱」。這似乎越來越不可能,滿世界為了全球化進程,為了人類的窮奢極欲,把「風箱」拉得震天響,還嫌「風箱桿」太短,「風箱肚子」太小,都在拚命用科技的手段,提升著「風箱」的潛能,誰又能抑制住這種著了魔似的人類集體的瘋狂「拉動」呢?

老子講:「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個「常」指的就是自然永恆不變的規律,老子始終希望人們清醒認識自然的偉力。許多人說老子的「返璞歸真」、「無慾」、「不為」觀念是一種倒退,我們能放棄小汽車、放棄電腦、放棄手機,回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時代嗎?甚至回到老子所倡導的「小國寡民」時代嗎?我想讀老子,在於認識「道」,也就是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把握事物的運行規律,是遠觀一條長河的湧流,而不是近視一個淺灘、或一個深潭的短暫波動。一時的精彩,可能帶來長久的黯淡,這就是老子講給我們的辯證法。「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即使各種原因,讓你不得不繼續拉動慾望的「風箱」,讀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種省察,一點對自然的敬畏、後怕和歉疚,也總比老以為「風箱」拉得越歡越有理、有功、有劃時代意義強吧。

如何處理好爭與「不爭」的關係問題

在《道德經》中,幾乎通篇充滿了「不爭」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等等。在今天這個提倡競爭的社會,似乎老子這些「語言碎片」又是極其過時落伍的言論,然而,恰恰由於我們失去了對人類哲學思想的常態把握,而導致了過度競爭中各種「潘多拉魔盒」的無序和傾覆。戰爭是這樣,經濟發展是這樣,以至於人的常態生活,也在無處不有的競爭中,變得不堪其累,甚至畸形變態。人類進行軍備競賽,導致核武器氾濫成災;人類進行太空競賽,很可能要導致太空垃圾的「烏雲密佈」;而人類的物質佔有競賽,已使地球不堪重負,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弱肉強食,貧富不均、衝突不斷,硝煙四起……我們回過頭來,再聽聽老子怎麼說:「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還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在五千言結束的時候,他還侃侃而談:「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就是深受春秋霸主們爭強好勝以至禍國殃民之苦的老子,對歷史無奈的反覆規勸。

社會如果沒有競爭的動力,可能成為一潭死水,然而,過分提倡競爭,又沒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框範,必然攪動人性之惡,進入明槍暗箭、血肉相殘、你死我活的無序境地。最典型的是:一切都舍去艱難困苦的奮鬥過程,直取輝煌結果。長此以往,為政,必然貪大求洋,好大喜功,旁門左道,欺上瞞下;為人,必然誇誇其談,文過飾非,草蛇吞象,不可一世。萬事萬物,一切都有個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積累與量變過程,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一夜之間就想直搗金字塔,競爭成天下首富、人間闊佬、文化大匠、政治巨星,學唱幾首流行歌就想成聲樂大師,蓋幾間小廟,爭來幾個莫名其妙的歷史人物或傳說人物,就想吸引世界眼球,成就文化產業霸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真是怪相林立,鬧劇叢生,若老子再世,恐怕連「不爭」這個「方子」,也都不屑於給這些人開的。

如何認識「強」與「弱」的關係問題

強大,是人類社會苦苦追尋的一種生存目標,無論邦國、民族、團隊、家庭、個體,概莫能外。老子卻苦口婆心地要人「守雌」、「守弱」、「守柔」、「處下」。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要「大邦者下流」,不逞強好勝,處於「下流」,才能真正成為兼容並蓄的大國,強國。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老子對強大、強硬說了許多不利的話,他比喻說,人活著時柔弱,一死就堅挺了,草木活著時柔脆,一死也就僵硬了。「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國家、族群、團隊是這樣,個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社會的浮躁衝動,個人主義盛行,短視與功利主義氾濫,都是一味要強惹的禍。老子一再講「強梁者不得其死」,「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連古代帝王也要自稱「孤、寡」,以示低賤。老子反覆強調「柔弱勝剛強」,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老子認為水是最柔弱的,處萬物之下,然而卻無堅不摧,無所不至。在這些哲學觀點上,老子看似有些陰謀家的意味,但其骨子裡仍是為了緩解社會紛爭,平復生命激盪,讓強者內省收斂,讓弱者得以舒筋活絡,緩釋物質與精神的多重擠壓。

老子畢竟離我們太遙遠,他所經歷時代的社會問題,也遠沒有我們今天複雜多變。但他熱愛生命,反對瞎折騰,反對爭強好勝,反對物質奴役,反對動輒戰爭的思想,對於今天的我們,仍是非常適用的哲學。他主張順其自然,主張簡單、樸素,主張謙卑、守弱,主張養生、長壽,我以為是抓住了人的生存本質,我們應當遠離諸多依賴聚富斂財和勞民傷財而建功立業的思想,順應自然,循序漸進,從而活出人的從容、淡定和美好詩意來。

本文留言

作者陳彥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