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偏遠地區定居新移民收入高
我剛登陸加拿大時,負責移民安置服務的顧問告訴我:「不要到市中心(DOWN TOWN)租房子,治安不好。」我對她這句話的理解隨著年月積累
越來越深。這位顧問是早年移民加拿大的上海人,她深知華人酷愛大城市酷愛繁華鬧市的習性,而加拿大的大城市並不好玩兒。
城市越大,越是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財富越多,機會越多──這是一條在中國暢行不悖的「真理」。但並不是說,在別的國家也是如此。至少在我生活了幾年的加拿大不是這樣。
有這樣兩個統計數字。第一個數字,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人口普查的結果,有一半人口不是在加拿大出生。這個表述很「科學」,在寫本文時,我對其解讀是:加拿大本地出生者用腳投票,沒有選擇多倫多為居住地。據統計,每40名移民當中,只有1人會住在1.5萬人以下的小鎮或偏郊地區;相比之下,每5名本地人之中,就有1人不做「城市人」。
第二個統計數字,加拿大三大主要城市:多倫多,溫哥華,蒙特利爾,容納了新移民的七成到八成。每年二十五萬左右的新移民中,有約百分之四十三定居在多倫多,超過十萬人。
加拿大制定移民政策,是為瞭解決這個地廣人稀國家的人口均衡。在申請移民時,移民目標地就是一個重要的評估因素。但移民還是進入「門戶城市」。擠爆多倫多,讓該市人滿為患、環境惡劣,不是制訂移民政策的初衷。議會不知討論了多少次,加拿大真的不需要更多的博士在多倫多當洗碗工、開出租車。
加拿大統計局(Statistics Canada)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於偏遠地區定居的新移民比選擇於大城市定居的一群,更容易與加國土生土長人士拉近收入距離,從經濟層面融入主流社會。
加拿大統計局這份報告收集了由1992年至2005年的數據。數據顯示,選擇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來加首年與本地人士的收入差距37%。但選擇於偏遠地區定居的新移民與本地人士的收入只差距14%。
同一份了告,由於人口較少較集中的關係,新移民要與主流社會建立人際關係網路會變得更容易,而與主流社會建立這些關係網路,是融入主流社會一大捷徑。這份報告沒在迴避一個事實:居住小城鎮的新移民英語或法語水平較高。
以俺的經驗,「城市」對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來說非常敏感。做城裡人,拿城裡戶口,意味著什麼,對國人記憶猶新。一直到2000年代以前,國內省級大學還有那來那去的分配方針。於是,考大學是考工作,考研究生是考戶口,居然就成了多年流行的口頭語──真不能不為教育悲哀。
幾年前戶籍改革還在原地踏步,俺一老哥們,在上海開著一家年營業額千百萬的企業,雇著近百員工,抓著我手憤憤不平:「媽的我要是進上海,得把戶口換成藍本。我有個哈爾濱的紅本,為什麼要換成上海的藍本?」聽到最後,我也沒搞清楚,他是為了發展企業還是為了買房子,遇到了一個什麼障礙。
城市與教育、福利、權益甚至尊嚴有關,這是另一個問題了,本文不想深究。至少在加拿大,城鄉差別是不存在的,在多數人概念裡,城市的居住環境遠不如鄉村。西人好房子的概念,是看不見鄰居的屋頂。
順便多說一句該不著的,在俺朋友俞天任有關日本的介紹中,明治以前的日本,有文化的全是鄉下人,城裡人基本上是文盲。江戶也好,大阪也好,役所想找個書記員什麼的十分困難。強盛時期的羅馬帝國,首都羅馬曾經擠滿貧民,賽車鬥獸很大程度上是為這些人提供娛樂,給他們點兒事做免的惹事生非。據說工業革命初期的倫敦亦如此。
今天,上海人口一半以上是新移民,據說商店裡講滬語沒法溝通。那麼,藍本紅本的問題,大約已經沒有了罷。
- 關鍵字搜索:
-
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