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開幕大戲 「百合戀」搶鮮曝光(組圖)
對花博開幕劇「百合戀」的導演兼編劇黃致凱來說,做這部劇做得很驚悚、很崩潰,但經歷過這些折磨後,他覺得,很值得。
花博舞蝶館在展覽的6個月期間將有三檔劇演出,打頭陣的是屏風劇團與原舞者合作的「百合戀」,黃致凱負責的就是編劇及導演。
千朵百合瞬間綻放(花博提供)
既然是編劇,就得找素材,之前黃致凱對原住民瞭解並不深,要編這個刻不知從何下手,70年次的黃致凱跟其他7年級生一樣,第一個先google,他打上「原住民+族花」的關鍵詞,出來的是百合花,接著他到youtube打上「巴冷」,結果找到的是鬼湖之戀,黃致凱頓時一陣寒意上心頭,因為,這首歌他4年前在基隆女中的一個活動就聽過了,怎麼這麼巧在要編花博這齣劇時,又陰錯陽差地碰到這首曲子。
選角時更驚悚,他一直很煩惱女主角的人選,不知道要找誰,他心目中並沒有適合的人選,因為這個女主角不但要美,而且要能歌善舞,最好還要會原住民語,這時原舞者劇團的懷劭.法努司介紹了一個阿美族舞者給他,在面試時他一看到本人,馬上覺得是天造地設的女主角人選。
在這段過程中,黃致凱不知道起了幾次雞皮疙瘩,因為太多的巧合發生了。
選角完成時,要開始進行編舞及排練,但他這個漢人剛開始跟原舞者合作時發現,雙方的溝通很難,而且彼此的信任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彼此不瞭解,黃致凱這邊講的是劇場美學,原舞者堅持的是傳統的保留,但黃致凱並不知道原住民的傳統精髓在哪兒,排練的進度一度停滯不前。
蛇鷹大戰:熊鷹族(花博提供)
後來黃致凱想了一個辦法,他請原舞者跳一個小時的傳統舞,他跟著一起跳,在跳舞中找出創作的元素,這個辦法讓他找到了一些關鍵點,例如,原住民跳舞時重心低,因為他們要用腳跟緊緊抓住土地,例如,原住民唱歌跳舞喜歡圍著圓圈,因為他們歌舞並不是為了表演,而是同歡共樂,圍一個圓圈是表示共同參與及向心力,但當它要以歌舞劇型態呈現時,就不適合用圓圈方式,而要以弧線迎向觀眾,他就必須說服他們這是表演,而不是平常的參與。
劇中有個魯凱族傳統新娘子要蕩的大鞦韆,「其實我心中也有個大鞦韆。」黃致凱說:「到底要有多少比重的現代劇場美學,而魯凱傳統文化又要佔多少比重?」他心裏常有一種彷徨:「我要進去(魯凱文化)得多深?我何時要離開?」
「有天晚上我崩潰了。」黃致凱說:「我聽到他們在唱歌,唱著卑南族的歌。」看到原舞者唱得那麼怡然自得,唱得那麼快樂,黃致凱心裏有個聲音狂叫:「我何德何能來做這個事,我這豈不是文化入侵嗎?」眼淚扑娑娑地掉了下來,掉在他蘋果電腦的鍵盤上,「這麼激烈的文化碰撞,讓我崩潰好幾次。」
「對我來說,我就像站在現代,望向傳統。」黃致凱說:「對原舞者來說,他們像站在傳統,望向現代。」
3個月後,黃致凱終於走過了這些崩潰、抗拒、不安,找到了一條雙方都願意走的路,一個能兼顧現代劇場美學,又能保有魯凱族文化傳統的方向,屏風劇團團長李國修形容這一次屏風與原舞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結合」,但黃致凱成功地把它們結合在一起。
「百合戀」的劇情是描述美麗的巴冷姑娘在鬼湖邊採草藥,受到百步蛇的笛音吸引而一「聽」鍾情的浪漫愛情故事,為了打造幽魅的鬼湖,製作團隊動員上百名劇場技術人員,在舞蝶館內建構臺灣第一座升降式水舞臺,瞬間可以把舞臺變成真有水的鬼湖,也可以瞬間把鬼湖變成干的地面,讓舞者可在上頭表演。
為呈現魯凱文化,在長11公尺的擺盪鞦韆上進行傳統結婚儀式,並加入臺灣原生動物,如臺灣彌猴、藍鵲、黑熊等意象,打造臺灣版的萬獸迎親熱鬧場面,最後當巴冷隨著百步蛇沒入鬼湖中,舞台上瞬間齊放千朵代表貞潔的百合花。
原住民有很多天人合一的生活觀,這從他們的歌詞中就可以看得出來,黃致凱說:「例如有句歌詞是這樣說,緣分是綠葉上的露珠,稍縱即逝,另一句是愛情有如樹與籐,緊緊纏繞。」這些人與大自然的密切關係,以山川萬物融入生活智慧中的語句,在劇中隨處可見。
這檔花博開場劇將一直演到明年1月4日,每天演出3場,下午2點半是國語發音,下午4點半及晚上7點是魯凱族語原音演出,李國修說:「我估計每個臺北市民都要看4場才會過癮。」根據他的解釋,午場看一場國語版,晚場再看一場魯凱語版,因為太好看了,所以要帶親朋好友或者外地來的朋友,再來看兩場。
總共196場的演出,每天要換一組演員,所以包括男女主角在內,都有兩組人馬。
- 關鍵字搜索:
-
花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