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前中國已兩度實現「言論自由」

最近我看到2010年10月3日美國有線電視臺CNN播出了訪談節目主持人法瑞德?扎卡利亞對中國總理溫家寶的專訪。溫家寶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言論自由對任何國家都不可或缺失;中國憲法賦予民眾享有言論自由;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訴求不可抗拒。」

溫總理多次提出要進行政治改革,提出給人們言論自由。言論自由是人類反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我心裏很納悶,共產黨革命成功都六十多年了,現在還在談言論自由這些民眾的基本要求。最近我查了一下近代史,才發現中國近代社會已經兩次實現言論自由。

一次是清末期間。清末對民間辦報紙沒有限制,一個人出資幾個人湊錢或什麼會社辦都行。康有為的強學社就先後辦了兩份報紙。清政府更沒有對媒體進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晚清時期的報紙,是極少附和「主旋律」的。它不搞「輿論一律」;不搞「輿論導向」;不強調「清國特色」;不要求媒體必須歌頌朝廷如何「偉光正」;不要求媒體必須宣傳「只有特色專制主義能夠救清國」……更不要救媒體必須祝願「老佛爺萬壽無疆,高喊「老佛爺萬歲萬歲萬萬歲」……相反,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期間,有一位叫林白水的記者,還寫了一幅對聯刊登在《警鐘日報》上,公開譏諷慈禧太后窮奢極欲喪權辱國。

20世紀初,西風東漸,在上海等商埠,現代新聞業和出版業已經發展起來。於是,出現了一批以自由撰稿為生的文化人。其中從事通俗小說寫作者開了以大眾文化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河,而以宣傳社會革命或社會改良、開展啟蒙為主旨者則成為以精英文化為主要取向的自由撰稿人的先驅。

進入20世紀,中國又掀起了一個民間辦報的高潮,據統計,從1901年到1908年,全國各地創辦的各類報刊達302種。1906年,僅上海就有66家報刊,出版刊物達239種。那個時候,少數民族地區也可以自由辦報,藏文和蒙古文的第一份報紙也都是在慈禧時期誕生的。蒙古文的第一份報紙是《嬰報》,1905年在昭烏達盟創辦。藏漢兩種文字的第一份報紙是《西藏白話報》,1907在拉薩創辦。新疆的第一家報紙《伊犁白話報》是1910年慈禧死後出版的,用維蒙滿漢4種文字出版,清朝政府是民族政策制定得比較聰明、落實得比較好的中央政府,其民族政策的主調是民族自治。

再一次是民國初年。北京民國在政治上建立國會,實現多黨制,也帶動了言論的開放和文化的發展,和結社的自由,這些又帶動了社會的大發展。

1、言論的開放。北京民國成立後政府制定了保護言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論開放這是現代民主社會與封建與專制社會的一個很重要的區別,而開放言論具體則表現為:報紙、雜誌、廣播、出版社等不受政府干涉。

報紙。北京民國初年言論開放,報紙發展很快,僅以報紙為例,民國成立後僅半年時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報紙由十年前的100多種,增至近 500種(包括雜誌在內),新創辦的報紙多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北京近50種,上海40種,天津35種,廣州30種,浙江30 種,湖南11種,武漢9種。

在民國初年的報紙中,各個政治黨派的報紙佔較大的比例。同盟會一直是政府的反對黨,但是同盟會的報紙卻是當時政黨中最多的。比較著名的有:《民主報》,同盟會的機關報,1912年7月創刊於南京。內容有社論、新聞、時評、插畫等,還辟有《同盟會記事》專欄。《國風日報》,1911年3月創刊於北京。該報是國民黨在北京的機關報。《亞東新聞》,在宋教仁籌劃下,1912年5月創刊於北京,宋教仁經常以「桃源漁父」的筆名在該報發表長篇評論,為政黨政治作宣傳。該報是同盟會的重要宣傳陣地。《民立報》,1910年10月創刊於上海。辛亥革命後,《民立報》被認為是同盟會的總機關報。日出3張半、 14版,除社論外,還刊載大量選論、譯論,圍繞制憲、行憲、「人民主權」、「建設民國」等問題,宣傳同盟會的主張。《太平洋報》,1912年4月創刊於上海,是同盟會創辦的大型日報。《中華民報》,1912年7月創刊於上海,該報以「擁護共和,進行防止專制復清」為主要宗旨,是同盟會系統報紙中反北京民國政府最堅決的。《民國西報》,1912年夏創刊於上海,創刊時主要用英文,從1913年起兼用法文。《民心報》,1911年12月創刊於武昌。由文學社領導人蔣詡武主辦,是同盟會在武漢的重要言論機關。《民國日報》1913年元旦創刊於漢口,是國民黨「最有力的機關報」。《國民日報》,1913年初由原《湖南民報》(1912年7月創刊)和《軍國日報》(1911年9月創刊)合併改組而成,是國民黨湖南支部的機關報。

共和黨——進步黨系統的報紙也遍及全國,影響較大原主要有:《國民公報》,1910年7月由國會請願同志會創辦於北京,是該會的機關報。辛亥革命後,該報成為進步黨的機關報。《時事新報》,它的前身是上海的《時事報》和《輿論日報》。前者創刊於1907年12月,後者創刊於1908年3月。 1910年兩報合併為《輿論時事報》,1911年5月改名為《時事新報》。初創時提倡和平,反對暴力,之後又主張立憲,與梁啟超等立憲派保持聯繫。辛亥革命後,該報由共和黨接辦,以後又成為進步黨的機關報,受梁啟超控制。《大共和日報》1912年1月創刊於上海,原是中華民國聯合會的機關報。1912年3 月該會改組為統一黨,同年又改組為共和黨,1913年共和黨聯合其它幾個小黨改組為進步黨,《大共和日報》相繼充當了這幾個政黨的機關報。《民聲日報》,1912年2月創刊,原係民社的言論機關報,民社並入共和黨後,該報成為共和黨的言論機關。《東大陸報》,1912年7月創刊於上海,是共和黨掌握的報紙。

除了上述兩大政黨的報紙外,其它一些較小的民主派別政黨或社團也紛紛辦起自己的機關報。如中國社會黨的《社會日報》。社會黨的《國民臨時報》,神州女界共和協濟社的《女子共和日報》,工商勇進黨的《工商日報》,國民聯合會的《中華日報》等等。政黨報紙發達,是民初新聞事業的一個顯著特點。

外文報紙52種,其中英文26種,日文16種,俄文6種,法文3種,朝鮮文一種。不僅報紙種數增加了,而且原有報紙的規模也擴大了,如《申報》,1912年史量才接辦時,發行量僅7000份,1917年增加到2萬份,1922年增加到5萬份,1928年達到14萬份。《新聞報》,1920年發行量達5萬份,1928年增加到15萬份。

期刊。期刊據1929年北京圖書館協會出版的《北京各圖書館所藏期刊聯合目錄》記載,1912∼1918年創辦的期刊,除去機關團體公報,宗教宣傳及未註明出版日期者外,共有108種,按其性質區分,大致可分為學術性雜誌及時事政論性雜誌兩大類,比較重要的學術性雜誌有:《科學》(月刊),1915年1月創刊;《清華學報》(季刊),1915年11月創刊,《民鐸》(雙月刊),1916年6月發刊於東京等等。這一時期最多的要數時事政論等方面的雜誌,除清末創辦的《東方雜誌》等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庸言》,(初為半月刊,後改為月刊),1912年創刊於天津,《不忍》(月刊),1913年創刊於上海。《雅言》(半月刊),1913年12月創刊於上海;《大中華雜誌》(月刊),1915年1月創刊於上海。這些雜誌大部分是進步黨創辦的。還有一些是反對政府的,如《獨立週報》,1912年創刊於上海,《國民雜誌》(月刊),1913年創刊於東京,《國民》(月刊),1913年創辦於上海,《甲寅》,1914年創刊於東京,《正誼》(月刊),1914年1月創刊於上海等等,這些都是由同盟會和國民黨創辦的。

這個時期出版社也開始發展起來,其中影響最大,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要數商務印書館,他創辦於1897年的上海,創辦人是夏瑞方、鮑成恩等人。主持商務編輯的歷任商務經理和編譯所所長張元濟。商務印書館初辦時,以印刷商業簿冊,表報為主,其後主要出版學校教科書、古籍、科學、文藝、工具書、期刊等。商務印書館從1902年編《betway体育手机网 初小國文教科書》、《算術》、《格致》、《修身》、《地理》、《歷史》、《國文》、《動物學》、《礦物學》等教科書開始,到1918年,共出版各類教科書290多種,商務印書館還出版發行了《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少年雜誌》、《小說月報》、《學生雜誌》、《婦女雜誌》等多種刊物。辛亥革命後最早成立的出版社是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中華書局的業務範圍包括出版發行教科書,社會科學和文藝書籍,古籍和工具書以及雜誌等。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有些極具學術價值,如《民約論》,全譯本(1918年出版),《新文化叢書》(1920年出版),《社會科學叢書》等等。另外,民國初年,較大的出版社還有中國圖書集成公司、大東書局、群益書局、廣益書局等。

新聞通訊社。北京民國初年,言論廣開,新聞通訊社有了發展,1912∼1918年間,新創辦的通訊社達20餘家,如公民通訊社,民國第一通訊社,展民通訊社,上海新聞社,新聞編譯社等。這些通訊社規模雖然都不大,一般只有一兩個社員,用複寫和油印的方式發稿,發行額由幾份到幾十份不等。其中影響較大的當推邵飄萍創辦的新聞編譯社。該社每天下午7時左右發稿一次,外地郵寄,本埠由社員用自行車分送各報,內容有自採和編譯外電兩部分。

2、文化的發展。言論的開放,出版、報紙、雜誌、通訊社的發展自然帶動文化的發展。

小說。民國初年,文壇上以鴦鴦蝴蝶派小說、黑幕小說及偵探、武打小說的銷售量為最大。鴛鴦蝴蝶派小說是專寫才子佳人的種種哀情、艷情、慘情、苦情的一種舊體小說。作者大都是既有封建文化的教養,又熟諳租界洋場生活的知識份子。這一派小說產生於清代末年,民國初年成為它的極盛時代。其陣地除報紙副刊外,還創辦了不少刊物,如《中華小說界》、《民權素》、《小說叢報》、《禮拜六》、《眉語》等,總共不下20餘種。這派小說的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黎魂》、吳雙熱的《孽冤鏡》、吳奇緣的《冷紅日記》、王無生的《恨海鵑聲譜》等。才子佳人題材不是不能寫,小說的消遣作用也應肯定,問題是鴛鴦蝴蝶派的作品中水準高的極少,大多格調低下,且形成固定模式,毫無新意。這類小說閱後,會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產生消極情緒。

從1916年10月10日上海《時事新報》開闢《上海黑幕》專欄起,黑幕小說便開始出現。主要作家有平江不有生(向愷然)、淮士詩等人。主要代表作有《繪圖中國黑幕大觀》及其《續集》、井收錄70位作者的小說724篇,100餘萬言。內容涉及軍界、「政界、商界、會黨、匪類、報界、僧道、慈善事業等,幾乎無所不包。以妓院生活為內容的黑幕小說較多,如《海上繁華夢》、《九尾龜》、《剩粉殘脂錄》、《此中人語》等。

民國成立後,武俠小說也開始盛行。如《江湖奇俠傳》、《血滴子》等都是暢銷書。這幾類小說的讀者所以較多,與一般人的文化程度低下有聯繫。同時,也是市民階層活躍的反映,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不足怪,因為人們看小說總是願意選擇消遣性的,即使經濟很發達,人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的國家也不例外。但是作家已經開始積極從事新文學創作,揭開了中國文學史上嶄新的一頁。

話劇:又稱「新劇」或「文明戲」,以區別於我國傳統的戲曲。它出現於清末。1907年留日學生李叔同等在日本東京組織春柳社,演出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開我國話劇演出之先河。同年,春柳社社員任天知回上海組織春陽社。此後。國內新劇團體紛紛成立。

3、結社的自由。北京民國初年,開放黨禁,人們思想活躍,各種經濟和政治利益的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成長起來,除了大量代表各種政治利益和觀點的組織,還產生大量代表人們各方面生活及其它利益的組織。

各地民間商會從清末就開始發展到,到1911年前,全國商務總會已達55個,分會787個,會員達19萬多人。北京民國初年,商會成了行會的同義詞,據1914年刊行的《商人通例》的解釋,「商業」包括:買賣業、賃貸業、製造業或加工業,供給電氣或自來水、出版業、印刷業、銀錢業等17個行業,幾乎包括除農業以外的各個行業。1912年後,商會也開始迅速發展,據對當時的26個省區統計,有些統計因資料不全沒有統計,1912年為794家,到1916年為1千158家,特別是在1914年,在上海還召開了全國商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有22個省的180多個代表出席。在當時農商部的主持下,1914年9月公布了《商會法》60條,同年11月又公布了《商會法實施細則》20條,後又重新修訂,於1915年12月和1916年5月分別正式公布。這些法律與清末的商會法比較,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使清末形同官署的商會變成了工商業者自己的「合群組織」;二是商會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力。

在商會的影響下,1907年,清政府就頒布了專為整頓農務而設的《農務會試章程》,1910年,又頒布了《全國農務聯合會章程草案》。民國初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農會暫行規程》、《農會規程施行細則》、《全國農會聯合會章程》等法規,北京民國政府也注重發展農會,到了1913年已設立省級農會22個,縣級農會228個。而且北京民國時期農會,其獨立性都大大高於以往的農會。

北京民國政府初期社團也得到發展,這一時期的社團,究竟有多少,尚無定數。僅《54時期社團》一書所收錄的就有88個,從出現社團的地理範圍來看,主要集中在知識份子較集中的地方,如北京、廣州、武漢、杭州、開封、西安、南昌、長沙、太原、成都等地,這些社團雖然有一些是帶有激進色彩或者暴力色彩的組織,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適應政府推行新文化運動而出現的,到19世紀20年前,較著名的社團有互助社、中華職業教育社,新民學會、國民雜誌社、新潮社、北京大學哲學研究會、進化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等。20年代把更多青年知識份子捲入了民主與啟蒙的行列。於是,在短短的2、3年時間裏,許多社團就如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社團,多是特指那些擁有共同志趣、以青年知識份子為主體、按一定宗旨和章程組織起來宣揚新文化的社會組織,如果說,秘密會黨和同鄉組織代表了小農社會裏眾多受封建思想支配的,較愚昧、落後的下層民眾所結成的自衛性社會組織,其特徵是地域性、血緣性、秘密性、家族式,那麼,社團則代表了大中城市中受到近代文明熏陶的新一代知識份子所固結的進取性社會組織,其特徵是興趣性、社會化、公開化。前者往往是自發的,後者是自覺的,前者活動範圍較廣,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後者主要活動在城市知識份子的圈子裡,人數較少。但是,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社團集中了相當的社會精華,代表了一種新式社會組織的誕生和發展。它給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近代文明的推動力。

北京民國初年出現的社團、多是直接帶有明確政治目的,以政治家和熱心從政的各界人士為主體所組成的政黨性團體,到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後,為推動和適應民主啟蒙運動需要的青年知識份子的社團正式出現於社會上。北京民國時期的社團,儘管各自信奉的主義、思想體系差別很大,但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由於多為自覺自願組成的民間團體。所以,往往都事先共同確定一個大家都能接受並遵守的組織章程或規約,對社團的名稱、宗旨、入社和退社手續、會員權利與義務、活動方式、機構設置與職能、紀律與約束、經費來源與使用等均有明確的規定。從組織形式上說,5·4時期的社團,已具備現代社會組織的基本特徵。

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社團,除了在組織形式上的共性外,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又使這些社團在宗旨和活動上表現出以時代特徵:研討學問,進行思想和學術交流;以改造社會為己任,強調自我道德、品性的修養,創造新生活,宣傳各種新思潮。

北京民國政府時期的社團,按其所信奉的思想、觀念,一般可分為以下幾類:並不信奉一特定主義,而帶有一定的暴力目的,並以改造社會為己任之社團,較著名的有:少年中國學會、新潮社、國民雜誌社,科學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教育社、批評社、覺悟社、少年學會、新民學會、新人社、改造同盟、覺悟社、共進社、改造社、青年學會、浙江新潮社、永嘉新學會等。這類社團有些也有某種思想傾向,而且有的社團前後思想體系還有一定的暴力和激進色彩,對建立中國的憲制制度起著破壞作用。

主張以民主、人道、自由來改造社會之社團。較著名的有:進化社、學匯社、實社、民聲社、奮鬥社、互助社、中華農村運動社、民眾社、道社、安社、雞鳴社、微明學社、民鋒社、平社、民鐘社、火焰社、素社、真社。這些社團雖具有無政府主義的特點,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往往與宣傳人道主義、科學與民主等內容相結合,因而與整個社會的民主主義化趨勢並不相悖。

主張以合作主義來改造社會之社團較著名的有:平民學社、國民合作儲蓄銀行、合作同志社、時中合作書報社、普益協社、仙桃鎮消費合作社、合作研究社、大同合作社、合作期成社等。這類社團把改造社會的希望寄託在經濟消費生活的合作上,也有部分教職員工和工商界人士參加。可是。在商品經濟還未充分發展起來的國度裡、企圖通過經濟上的合作來達到消除競爭和救濟窮人的目的,這些社團對於促進人們和平相處,反對暴力有一定作用。

以工讀互助來創造新生活的社團較著名的有:北京工讀互助團、上海工讀互助團、護濱工讀互助團、上海女子工讀互助團、武昌工學互助團、南京師範學校工讀互助團、天津工讀印刷社,中大工讀互助團、廣東女子工讀互助團等;這類社團的活動方式,以社會實踐為主。他們企望通過半工半讀的集體共產主義生活,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建立起理想社會的雛型。這些社團具有空想的色彩。

北京民國時期最活躍的是各類政治團體,這類團體的最大特點在於它們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其宗旨、活動都是為某種政治目的服務的。它們的出現,往往取決於某些政治環境和政治勢力的需要。在北京民國政府時期,是各派政治勢力進行重新組合的時期。面對共和政體建立後出現的大量權力再分配的機遇,各派政治勢力無不躍躍欲試。舊的封建勢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不得不採用政黨政治的鬥爭形式,於是,形成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政團組織最活躍的時期。這些由各派政治勢力代表以及職業政治家組成的政團,在形式上和現代政黨已沒有什麼區別,有很強的參政色彩。較著名的有:民社(上海)、國民協進會(天津)、民國公會(上海)、統一黨(上海)、國民黨(上海)非同盟會改組之國民黨,以上政團後並為共和黨(上海),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南京)、國民共進會(北京)、共和實進會(北京)。國民公黨(上海)以上政團後並為國民黨(北京),共和建設討論會(上海),中華共和促進會(上海)、國民新政社(北京)、國民協會(上海)、共和統一黨(北京)、共和共進會(北京)以上政團後合併為民主黨(北京)。其它較小的政團還有:自由黨(上海)、中國社會黨(上海)、共和建設會(上海)、商界共和團(上海)、中華進步黨(上海)、公民急進黨(上海)、國民聯合會(黑龍江)、中華民國工黨(上海)、中華國民共進會(上海)、社團改進會 (湖南)等。

民國初年這些政團,往往都把「共和」、「統一」、「民主」作為其宗旨和口號。自由結社表明民國初年人們可以更多的通過這些組織來表達自己的意志,它是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標誌。

本文留言

作者天林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