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被刪文章:太監當道日,天朝崩潰時
聽說有人牆外揭密,說湖南《瀟湘晨報》受到整肅,其實際原因,並不是因為該報發紀念辛亥革命的文章《天朝崩潰時》,而是因為該報以前發表了當今首輔接受外國媒體採訪,決然以至死方休之態度,改革天朝體制弊端的相關報導,惹惱了某些人所致。因對首輔有所忌禪,被惹惱的不好直接查辦,就找了個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個秋後算帳。
秋後算賬的背後,基本上不用猜測,我們就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條由大內暗中的竊竊私語,迅速地由一個耳朵接一個耳朵一直傳下去,直到有司出面,拿一個其他的理由查辦犯事者。這條線路,正透出中國延續幾千年太監文化之根深蒂固,連所謂共和國都不能倖免。
又聽說,兩年後天朝要換代,當今大內的一等一秉筆太監,也要臨朝聽政,在那億人之上的九爺寶座上擁得一席。想到歷史代不乏書的太監當道,國祚中斷之殷鑒,不禁嘆息連連。
一部五千年中國之歷史,其朝代結尾處,必是一段庸主闇弱,忠臣泣血,太監弄權的故事,自秦以降,概莫能外。
秦二世時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最後殺二世導致秦亡。漢末「十常侍」弄權,致董卓進京,漢祚飄搖。至唐末,太監專權之禍達百餘年之久。唐末朝廷內宦官權勢日盛,官僚朋黨鬥爭劇烈。唐之宦禍自代宗朝開始,初代宗因宦官李輔國擁立臨朝,代宗雖接連除掉了李輔國、程元振等當權太監,但是太監掌權的陰影卻永遠抹不去。唐末禁衛軍(左右神策軍)均由太監掌管,皇帝完全成了傀儡。唐末幾個皇帝大部分都是被太監擁立的,太監與藩鎮勾結,終致唐朝滅亡。
至明朝,太監專權更達極致。明朝皇帝認為太監連「勢」都去了,自然一無所有,就不會結黨營私,只會以國為家,忠心效忠皇上。所以在各省,軍隊和行政機構用宦官來監視。甚至所有的監督監察機構全部由太監控制,如錦衣衛、東廠、西廠等,將太監專擅國權之禍上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令今人讀起,亦不免毛骨悚然。後期的明帝更是常不會見臣工,所有主意全由秉筆太監擬旨,所以國事日非,直到亡國。像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都是權傾九五,禍亂一代的大太監。
就算是都把中國歷史上太監亂政的教訓銘記於胸的清朝皇權,至末也出現了李蓮英這樣連李鴻章都無可奈何要與之苟合的人物。
其實太監專權就是專制體制本身的縮影。就算沒有這些閹人,專制權力身邊也會有其他的「血親」 、「外戚」、 「親信」來充當相應的角色。就算期間出了幾個「好」太監,比如明朝的懷恩、張敏、鄭和等,也不過是由於大處忠於皇權,小處就沒人多計較罷了。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馮保。萬曆皇帝即位,馮保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鑒固說》、《四書》等很多書。馮保寫得一手好字,曾在《清明上河圖》在上面題跋,自署官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司禮監太監」。最後馮保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就算是這樣一個有名的「改革家」,萬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也是貪墨成性,家產亦被抄收時,發現其宅第店房遍佈京中,不可勝數。他在北山口造了墳地。花園的壯麗,可與西苑(嘉靖皇帝曾長期居住並辦公的地方)比美。而蓋在原籍的房子有五千多間,連郡跨縣,無論規模還是華美程度,都跟王居不相上下。
及至共和國,太監換了名號,曰「秘書」,天涯社區一篇《秘書黨:「新式太監」的崛起》的帖子,就描述了這一現象,並列舉了「新式太監」與「老式太監」的區別:
其一,「新式太監」在生理上無須閹割,但心理上則如出一轍,全盤繼承了「老式太監」的衣缽,都是主子的乖乖兒。除了工作上「聽話、迎合、奉承、緊跟」外,在「八小時以外」也要侍奉到位。
其二,「老式太監」一日為「太監」,則終生為「太監」。「新式太監」無須終生侍奉領導,一旦「發跡」後便從「太監」變成「太爺」。因為它是靠「胯下之辱」升的官,所以,一旦得勢後便「不知天高地厚」,典型的「小人得志便猖狂」,大多數都是「勢力眼」。
其三,「新式太監」具有偽裝性,有時不太容易辨別,往往會「魚目混珠」。「老式太監」從生理上具有明顯特徵。「新式太監」沒有明顯的特徵,有的人拍馬溜須很有手段,很隱蔽。從表面上看,似乎他的發跡是「干」出來的,實際上,卻是靠「太監」的功夫「拍」出來的。
其四,「新式太監」具有很強烈的「排它性」,比較仇視那些「清高之輩」。 「新式太監」的處世哲學就是「撈實惠」,不講人格,不談自尊,不惜用舌頭給領導擦屁股。正派之人無不對其嗤之以鼻。所以,它們也「瞧不起」清高之輩。它喜歡「同類」,它的手下也必然會培養出一批「新式太監」。週而復始,「新式太監」就會成幾何級數增長。
「新式太監」的崛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我們幹部制度上的弊端成為「新式太監」滋生的溫床。在官本位體制下,只要領導需要和依賴「新式太監」,就會產生更多的「新式太監」。
據布魯斯金研究所李成教授統計,中國現任31個省長(直轄市市長)有過秘書的工作經歷的,高達21名(佔68%),內閣27個部長中有過秘書的工作經歷的,高達20名(佔74%),李成認為這「反映出庇護關係和個人偏袒在中國精英選拔中的重要角色」。
全國如此,皆因宮圍深處更是如此。內務府換了稱謂,叫「辦公廳」,秉筆太監也換做了「辦公廳主任」。想當初,耀邦、紫陽等改革巨擘,選拔秘書,都是從地方上找「生面孔」,一則有地方工作經驗,瞭解百姓疾苦,二則誰也不熟悉,不會拉幫結派,只會一心工作。及至當今,身為儲君十餘年,夾起尾巴戰戰兢兢。及至身為真君,沒成想「裝孫子」裝成了「真孫子」,在位兩屆,與當儲君時一樣碌碌,耽誤大好改革時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所挑之左右,亦碌碌之輩,皆為昔日手下,主僕之間脾性早就熟知,伺候人的百般心細,被伺候的四體舒泰,除了會侍奉人,兩眼中只有剩下權和利。
尤其是那種從一開始就從「秘書」做起一直做到天下第一之大秘者,幾十年下來,天下疾苦、經世致用的學問一概不知,卻只把個帝王心術修煉得爐火純青。一旦發現有人的形象和勞績有超過其主子之嫌,就趁機挑撥,屢屢掣肘,甚至暗命有司,盡行打壓。
今之「內務府」對民眾「政改」意願強行打壓,命所控媒體連發倒退文章,蓋因兩端。
其一,前文說過,「內務府」秉筆者,出身即侍奉領導,只精奉迎一端,對士農工商,概不知情,天下大勢,更是了了。只識權,不識政。只識得眼前之權位,哪識得國家民族之命運。一切為「穩定」為要,因為「穩定」實質是權力格局之穩定。他們的主子是當今第一,他們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宦。現實之利益迫使他們視政改言行為挑戰。
其二,政改傷害秉筆太監之預期權力。如果政改得以推行,勢必影響兩年後權力轉移之格局。僅僅因為侍奉當今有功,得當今歡心的秉筆太監,就可能失去作為當今退位後,以「顧全大臣」位列九人之尊的機會。所以對政改之言,太監比皇上更著急。
如此,以維護個人利益,頂多是主子利益之短識,害國家民族之長遠,太監當道,天朝危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關鍵字搜索:
-
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