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日本人生活的福建和尚
豆角,是日本人非常喜歡吃的一種蔬菜,在日語中,人們把豆角稱為「隱元豆」,簡稱「隱元」
問日本人豆角為什麼叫「隱元」,許多日本人也不知道。後來查了一下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隱元豆」的名字,來源於中國福建一位禪宗大師的名字。
隱元全名為隱元隆琦,生於明朝末期的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歲時,因為父親出遠門一去不歸,被迫輟學,為了幫助家裡的生活,他小小年紀就開始下田勞動,渡過了貧窮而艱辛的少年時代。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家裡人張羅著要給他辦婚事,但是隱元要求不辦婚事,而讓他拿著辦婚事的錢去尋找父親,然後就開始了慢長的旅行。在二十三歲時,他來到當時的佛教三大勝地之一--普陀山,在普陀山濃厚的佛教氛圍的感召之下,他決定了斷俗緣出家,二十九歲時終於在福建黃檗山萬福寺出家。三十五歲時,他在嘉興的金粟山廣慧寺坐禪七日後開悟,1637(崇貞十年)重回萬福寺任主持。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二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隱元所帶到日本的黃檗流念佛禪,在他們到來以前是沒有的,在日本僧人來看,黃檗宗從外部看像淨土宗,而從實質看又像禪宗,據說直接聽過隱元說法的日本人就達一萬多人,他們的到來,為日本佛教界吹進了一股清新的氣息。
隱元和他的中國徒弟們不僅是宗教大師同時也都是文學家、藝術家,裡面也不乏諸般工藝的能工巧匠。
他們帶到日本的,不只是宗教,而且有當時中國先進的美術、醫術、建築、音樂、史學、文學、印刷、食品生活等等,對當時整個江戶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除了豆角以外,西瓜、藕、孟宗竹、木魚等,都是他們帶到日本去的。現在日本以隱元命名的食品和日用品,除了「隱元豆」之外,還有隱元帽子、隱元頭巾、隱元笠、隱元坐墊、隱元茶、隱元豆腐等等,隱元也是日本中國式素餐(普茶料理)的始祖。
隱元他們所帶去的中國文化和諸般技藝,給了當時鎖國的日本一個十分鮮活的刺激,使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再次勃興,史學界把隱元赴日以後的十七世紀的日本稱為「日本華化最高時期」和「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隱元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福建人的驕傲。但是日本人卻從來不把隱元當外人,日本河出書房出版的《日本名僧一百人》一書,把他算做日本的名僧。
- 關鍵字搜索:
-
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