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英國洋記者解密新華社(組圖)

 2011-02-12 02: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5
    小字

馬克·紐漢姆(Mark Newham)是英國記者,自由撰稿人,2004年去北京新華社總部當過「專家」潤色英語電訊稿,完成一年合同之後「帶著困惑、挫敗和惱火」,還有積累的原始資料,走出「中國當局的宣傳中樞」。


書名「主要為了吊胃口」。

馬克最近到倫敦BBC英國廣播電臺國際臺,在中文部播音室與BBC中文網記者王榮就他的中國經歷和基於這些經歷寫成的「諷刺作品」作了訪談。

他說那一年的經歷使他感到必須找心理諮詢專家才能保持心智正常。

三年後,他又回到北京。正值北京奧運,馬克和另外十幾名外籍記者加入了新華社旗下的殘奧會新聞服務(PNS)團隊用英語採訪報導北京殘奧會。

經歷獨特

所以,「馬克在中國」跟一般的「老外在中國」很不同。他可以宣稱自己從大部分地球人一輩子都無緣一瞥的新華社內部向世界「解密」中共宣傳機器的中樞。

這樣獨特、寶貴的素材,後來自然就成了一本書,題為《瘸腿豬和五環馬戲》(Limp Pigsand the five-ring circus, Pen Press),2011年1月在英國出版。書的封面下半部分赫然寫著:揭秘!你所不知道而我卻不幸目睹的北京「運動會」。

不過,書的主題跟殘疾豬和馬戲沒有關係,關注焦點也不是北京奧運會,而是一個西方資深記者在中國最高級別的宣傳機構的工作經歷、見聞、感受,以及一些思考。

「我不是漢學家,不是中國問題專家。我只是寫下我的經歷」,馬克強調。

必須提醒讀者,這本以第一人稱寫成的紀實作品,看似紀實,實際上包含了一定的虛構。作者把它歸入「創造性非文學類」作品(creative non-fiction),因為除了作者本人和諸如溫家寶、胡錦濤等是真人真名,書中出現的其他人物每一個都代表了一類人,包括作者在新華社的中國同事,還有都住在友誼賓館的中央電視臺、國際廣播電臺等中央級媒體工作的「老外」。

比如俄國漢學家鮑里斯,就是一群在北京工作的俄國人的集合體。他是「看衰」和「懷疑」中國最厲害的,之所以留在北京為中國官方媒體工作,完全是因為回國後工資將難以養家餬口。

發泄怒氣

《瘸腿豬》的主題是「憤怒」,是一種感到被欺騙的憤怒,馬克說。

所謂被欺騙,指的是他原以為新華社雇他當語言編輯,真的是希望藉此推動新華社和中國媒體「現代化」、「去宣傳化」、逐漸擺脫政府控制。

「當時,」馬克回憶道,「他們費了很大力氣才說服我。」

「實際上他們最初來找我的時候,我還覺得受了侮辱–他們居然會認為我願意為一個集權國家的宣傳機構工作。但是,話裡話外傳達了一個意思是,通過為新華社工作,也就是作為中國媒體的一員工作,我實際上是在幫助中國媒體現代化,為這個系統引進新的技術,也是在幫助中國媒體進入脫離政權核心的進程。

「當然,這些都沒有明說,但這些暗示已經引起我的興趣,讓我開始琢磨,難道這一切都是真的?他們真的要讓媒體逐漸脫離政權核心,像西方媒體那樣運作?

「這樣來來回回幾個星期,出現了兩個結果,其一,假如這是真的,中國真的要對媒體鬆綁,我必須在場目擊見證,以便作一個前後對比;其二,我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如果政府對媒體鬆綁,那一定標識著政治層面發生了某些變化;如果中國發生政治變化,我必須在場目擊見證。

他最終答應去新華社工作了,「先是比較猶豫遲疑,但後來變得很積極熱切。」

上當受騙


馬克在新華社期間還在新華社要求下定期辦內部業務講座,編髮內部業務通訊。

所以,並不存在食言,背叛,因為誰都沒有承諾什麼,對嗎?

不。馬克認為,「他們給了很多暗示。就好像有人賣給你一張床,告訴你這床很軟,但究竟是軟還是硬只有你睡過才知道。就是這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他覺得給他那些暗示,說服他相信幻影的人,自己都相信這些虛幻的圖景。

所以「他們」沒有騙他。他們和他一樣「上當」了。

在馬克看來,中國政治和社會沒有變。那些西方媒體和撰寫出版中國題材論著的西方人大都只看見都市繁華,以為浦東代表了中國,下筆「太客氣」。

而持有新華社工作證的馬克·紐漢姆能看到一般外國人看不到的地方和事物,「我看到的是遊客不去或者不許去的真實中國,」他強調。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新華社國際部辦公桌前把握中國媒體,以及社會政治環境變化的脈搏。

確實,他寫到,中國官方媒體的新聞報導在理性和客觀這兩個層面有長足長進,2008北京奧運會前收緊環境保護和放鬆網路控制方面也可以得相同的分數。但是,隨著2008逐漸隱入歷史,煙塵捲土重來,重新佔領北京的大街小巷和中國的網際網路。

即使對中國現代化政策和現代化進程最樂觀的人,目睹了中國當局「以撕破臉皮拋棄斯文的速度讓先前作好事的努力前功盡棄」的行為,也會忍不皺起眉頭。如果還有人懷疑中國的倒車能力和技術,馬克寫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就足以打消他們的疑慮,因為胡主席說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不會按經濟轉型的路子進行。

還記得奧運期間中國對外國媒體和「有害網站」開禁嗎?「鬆綁」期截止10月17號,而16號政府宣布鬆綁成為永久政策;在外國記者還沒來得及慶賀,就有人注意到外國記者去西藏和新疆採訪仍然需要許可證。

這說明中國政府又玩了一次「給一根筷子」的遊戲,吊一下全世界的胃口,從中自娛自樂了一把。

「二進宮」

馬克最初打算把《瘸腿豬》寫成一本以譏刺調侃為基調的諷刺性作品,讀來讓人哈哈大笑,同時要寓教於樂,通過尖酸刻薄和嚴肅論述交替使用,傳遞一個信息,也就是書的主題–大家都說中國變了,但本質上什麼都沒變;在媒體行業實際上控制更嚴,反而倒退了。

他最初不是帶著為寫書蒐集素材這個目的去新華社的。隨著見聞和感受的增多,他開始有些書的念頭。但當時他只感到困惑、惱怒,很多頭緒理不清,很多事情不理解。結束合同後,回頭反思,慢慢書的結構浮現出來。

雖然作者儘可能讓筆調輕快,但給人的印象還是痛苦居多。按他自己的說法,新華社經歷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得找心理諮詢專家幫助調理。

既然如此,為什麼第二次還要去?而且是給同一個機構工作?

因為《瘸腿豬》需要有結尾。

他通過第一次經歷形成了一個觀點,「但這個觀點需要證實,需要過一段時間再回去驗證,中國到底是不是在發生變化。而回到原來的環境工作,前後作對比,是最好的途徑。」

而為PNS報導北京殘奧會,正是個「天賜良機」。


馬克告訴BBC中文網,這本書出版後,可能他在中國就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再也去不了了。

這本書通篇諷刺色彩很重。馬克希望不至於給人留下太惡毒,或者太輕浮、太無聊的印象,雖然以中文為母語的讀者讀到某些章節時可能會有這種感覺。

馬克辯解說,他是利用英式幽默來表達身處一種體制的束縛而產生的激憤、惱怒感。也可以說是一種發泄。但這本書確實也包含了一個嚴肅的議題,他希望在兩個層次上表達,一是直截了當地陳述問題,二是就此開開玩笑,譏笑諷刺一番。

他說:「實際上用一種輕鬆調侃的口氣,可能比嚴肅說理效果更好,我要傳達的觀點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被誰理解和接受?什麼觀點?

那些希望瞭解中國的人,他說,「他們對中國有點興趣,但不是中國通或者漢學家或者中國問題專家。另外,或許還有那些跟我有同感的人,那些對全世界深信不疑的‘變化中的中國’這一宣稱產生疑問,認為這個提法值得商榷的人。」

比如,21世紀的今天在武當山背大石頭上山的為什麼依舊是人而不是騾馬?為什麼殘奧會賽場殘疾人專用廁所那麼少?為什麼工作量定額制也適用於新聞記者,尤其是新華社駐外記者,結果每個月下旬稿件數量明顯增多而質量下降?而與此同時新華社當局發誓要讓新華社成為世界級現代化媒體?

這是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表達的觀點:在經濟方面,中國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政治和社會架構好像跟經濟軌道脫節,在原地踏步或者變化極其緩慢,甚至倒退了。

他覺得原因何在?

在於權力架構——存在一個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像個獨立的生命體一樣沿著自己的軌道滾動。有人要保護自己的地位,這跟任何地方的任何政治體制裡一樣;還有人害怕變化會導致他們自己所處的權力架構發生變化。政客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英國如此,美國也一樣。

不同的是,英美政客要顧及選民和選票,而中國的官不是選出來的。西方受眾可以選擇讀什麼報紙,看哪個電視頻道,而中國沒有這種選擇。

最後,為什麼標題要用「瘸腿豬」呢?

書裡一開始就解釋,殘奧會(Paralympics)如果發音不準確,聽起來像是「一對瘸腿豬」(a pair of limp pigs),奧運新聞中心的門衛見到作者和另一位外籍殘奧會新聞服務團隊記者會這麼打招呼,而他們則裝出瘸腿豬走路的樣子。

沒有別的意思,馬克強調。

来源:BBC中文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