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劇——京劇

京劇的由來與發展

京劇又稱京戲,在臺灣又稱平劇、國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姦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臺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裡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後來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為「平劇 」。又由於平劇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近代學者齊如山甚至認為平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所以平劇也被稱為「國劇」。

如今,京劇與大部分地方戲劇一樣,面對流行音樂的衝擊,而逐漸衰落。

藝術形式

京劇分為「念做唱打」。
念就是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京劇中的念白分京白、韻白和蘇白,京白是用北京音,韻白則用湖廣音、中州韻,蘇白使用蘇南地區的方言。
做就是做表和身段。
唱就是行腔。
打是結合民間武術將其舞蹈化的武打動作。

主要流派

京劇的流派主要指演員的表演風格和藝術特點,這種表演風格通過師徒相傳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劇目。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派(花衫)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臺,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
代表劇目有《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水斗斷橋》、《奇雙會》、《遊園 驚夢》、《穆柯寨• 穆天王》、《木蘭從軍》、《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帥》等。

程派(青衣)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

代表劇目有《鎖麟囊》、《荒山淚》、《六月雪》、《亡蜀鑒》、《馬昭儀》、《女兒塚》、《青霜劍》、《碧玉簪》、《春閨夢》等。

尚派(刀馬旦)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
代表劇目有雙陽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門、秋胡戲妻、二進宮、花蕊夫人、峨嵋劍等。

荀派(花旦(小旦))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代表劇目有《紅娘》、《紅樓二尤》、《花田錯》、 《辛安驛》、《十三妹》等。

本文留言

作者愛琳(整理)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