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蛋」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圖)
那天在報上讀到一條消息,講的是中國「蛋殼之父」揭秘雞蛋造假。
這位號稱「蛋殼之父」的人已從事這一「行業」十年有餘,除自己造假外,每年還能招收培訓三四十個學生。
在收了暗訪記者的八百元培訓費之後,「蛋殼之父」開始傳藝。先展示一張「配方」,包括十種原料,海藻酸鈉、食用明膠、葡萄糖酸內脂、賴氨酸、苯甲酸鈉、食用色素等。然後用半杯熱水將這些原材料攪拌在一起,約半小時,攪拌液就變成了黏稠的半透明狀,他謂之為「蛋清」。再將「蛋清」加入色素,就成了「蛋黃」。
接下來才是製造假蛋的「核心技術」。
此人隨手用一張宣傳單剪出一個弧形,用膠水將其粘在一枚真雞蛋的一側,然後把硅膠和固化劑一遍遍刷在雞蛋和紙片上,刷至約五毫米厚,再等一個多小時,就成了蛋殼模具。再將樹脂、滑石粉、促進劑等攪拌後倒進模具裡,反覆搖晃讓原料均勻掛在模具內壁,十分鐘後,一個與真蛋完全相同而且富有光澤的蛋殼就產生了。至於這個「蛋殼」發出的刺鼻化學味,「蛋殼之父」說不要緊,放三四天就可自然消失。
他用針管將做好的「蛋清」向「蛋殼」內灌注,灌注約一半時需推入「蛋黃」,再用「蛋清」充滿,一個「完美」的假蛋就誕生了。「蛋殼」還留有一個小小的針孔,不怕,只需用一點樹脂將其抹勻,可謂「天衣無縫」了。「蛋殼之父」說,如果想更逼真一點,可在「蛋殼」上擦點雞屎。同時,為了讓「蛋清」和「蛋黃」略帶點腥味,可用養魚的水攪拌。
據「蛋殼之父」介紹,原材料貴時每個假蛋成本約七八分錢,而便宜時只要三四分錢。靠著造假和培訓,他平均每月收入一兩萬元,早已進入小康行列。
不知這些人造假蛋以怎樣的途徑進入流通領域,進而擺上餐桌,而最終受害的會是多麼龐大的人群。再說那些經他培訓的「高手」們,當然會將此技術演變為更多的假蛋流入市場,更不知又有多少人中了毒還以為加強了營養。
遺憾的是,文中看不出這位「蛋殼之父」是否已受到了相應處罰。
作為消費者的我一直以為雞蛋很便宜,冬天一斤豆角就要三四元,很多細菜更貴,好一點的水果常常四五元、五六元一斤,西瓜直到五月份還賣將近三元一斤,而雞蛋的價格相對便宜,普通雞蛋三元上下一斤。與水果蔬菜不同,西瓜一頓吃個二三斤不成問題,但雞蛋一天最多也就吃兩三個,所以,我一直認為養雞下蛋是利潤不高的事。
小時候我也有過養雞的經歷,一隻雞從小到大每天餵食打掃衛生,防止雞瘟還要防備黃鼠狼偷襲,到能夠下蛋要有一個很長很辛苦的階段。記得每次從雞窩裡掏出還帶著體溫的雞蛋,少年的我常有一種欣喜。雞蛋富含營養,這點道理婦孺皆知。上世紀七十年代我生活在山西的小城榆次,那時物質還很匱乏,每天吃一個雞蛋,是當地的文化環境中許多家庭為掙錢男人提供的一種特殊待遇。
不記得在什麼時候,一位懂醫的朋友告訴我,雞蛋是營養最好也最全面的一種食品。他更具體列數雞蛋好到什麼程度:一個雞蛋的營養可以孵出一隻小雞。而一隻活生生的小雞可不那麼簡單,它包含著健全的羽毛,週全的皮膚,精緻的五官,堅硬的骨骼,以及細密的血管和複雜的五臟六腑。這番說法加深了我對雞蛋的「認識」,並在朋友中將這一說法散播。許多朋友在我的「宣傳」下,也變得更愛吃雞蛋了。
關於人造雞蛋,過去時有耳聞,總覺得不可思議。看了這篇報導,並不誇張地說,頗有一點驚嘆。幾年前為了食用安全,我家常買名牌土雞蛋,覺得土雞飼料添加劑少。後聽說人造蛋的事,覺得價格貴的雞蛋因其利潤高更容易造假,所以改買最普通最便宜的雞蛋。從衛生的角度,買雞蛋原該要挑比較乾淨光滑的那種,知道有人造假後,雞蛋偶有雞屎,反而成為真貨的標記。現在看來還是失算了,真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家早就預知了買家心理,造假時在蛋殼上抹了雞屎。再說利潤,造個假蛋只需幾分錢,與真蛋相比,雞蛋再便宜也還是大有利潤,竟是防不勝防了。
近日上網,網友在傳授一種「最牛驗鈔法」。說現在許多假幣也有水印、安全線、陰陽互補對印圖案等標誌,難辨真假。如此,只好將幣上的金屬線位置對折,然後用力撕開。若有,便是真幣;若無,便是假幣。
將假蛋、假幣寫到一起,是想說明現在造假不僅猖獗,而且也越來越高科技了。而面對這種高科技的造假,我們的「打假」「治假」除了需要採納針鋒相對的高科技,如更先進的驗鈔機,更精密的三聚氰胺檢驗儀,大概還需要有更有效的全社會綜合治理。
- 關鍵字搜索:
-
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