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本舊雜誌上看到有這麼一篇報導,讀起來很有意思:羅伯特博士應邀到一所大學為師生們做「創新思維」的演講。他口若懸河,旁徵博引,不時博得師生們熱烈的掌聲。最後他強調說:「要做好一件事,關鍵是要有信心,許多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認準目標,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台下的聽眾中,有一個叫史帝弗的學生,腦子機靈,以愛鑽牛角尖出名,常弄得來演講的專家學者下不了臺。當演講快要結束的時候,他自然加入了提問者的行列。當輪到他提問時,他站了起來,壞笑著說:「剛才您說許多看來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認準目標,多角度去思考,就可能成功。我覺得這點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不切實際。試問,如果我要你用你的牙齒咬到你的眼睛,這可能嗎?」
羅伯特一眼就看出這個沾沾自喜的年輕人有搗亂的嫌疑,他不緊不慢的回答他:「這有什麼不可能的呢?請看!」說罷他從左邊的眼眶裡將假眼珠拿了出來,對大家說:「誰說我的牙齒咬不到我的眼睛呢?」
伴隨著大家的笑聲,史帝弗的臉頓時紅了,覺得無地自容的他,仍然嘴硬的說:「這有什麼,你若能用牙齒咬到你的右眼才是奇蹟呢?」
會場馬上就安靜下來,在大家看來,羅伯特博士不可能兩隻眼睛都是假的,況且史帝弗明顯是為了給自己找台階下。沒想到羅伯特博士很大方地笑了笑,對大家說,「奇蹟是有可能發生的,只要你換個角度想問題。」接著,他不慌不忙地從嘴裡將假牙拿出來,對著自己的眼睛,然後對大家說:「誰說我的牙齒咬不到我的右眼呢?」
大家一看,全都鼓起掌來。羅伯特博士對史帝弗說:「小夥子,多換幾個角度想問題,許多奇蹟是有可能發生的。」史帝弗立即豎起大拇指,高聲道謝,並帶頭鼓起掌來。(引自《演講與口才》「中外演講史上最奇妙的現場問答」)
看完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些人,當別人說出一些新的理論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常常說:「那不可能,是偽科學」等等。其實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思維侷限了我們的判斷。試想,一種新的事情的出現或被發現,也許都是超出我們原有的認識。如果我們用原來的觀念來衡量,那肯定會出現判斷上的錯誤。
比如我曾經對一位好友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如果第一個人手裡拿一雙筷子;過兩天,另一個人手裡也拿著一雙筷子,再過了兩天,第三個人手裡拿著被布包著的像筷子一樣的東西。當我們看見時第一感覺就是「那是一雙筷子」,雖然被布包裹著。可是當把布拿開之後,看上去也許是兩個筷子那麼粗和長的鐵筋。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在平時很容易對哪個人或者哪個方面形成固定的觀念。當遇到新的人或者新的問題的時候,常常不自覺的用這種觀念認識那個人或問題,這樣往往導致誤會或者對一個問題認識錯誤。而且有時這種錯誤對自己而言是災難性的。
記得我看過這樣一篇小文:一位很有錢的人,在生意場上是以騙起家,他的人生哲學是:人就是為錢,沒有信譽和坦誠。一次他自己掉在水裡了,先後有很多人願意無條件的救他,他就是懷疑別人的用心,結果被水淹死了。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的人生哲學和理念不同,俗話說:人各有志嘛!有許多人喜歡金錢和權力;而有些人並不一定喜歡,他喜歡自由、喜歡平等、喜歡坦誠,不喜歡束縛。有的人經常說,「有人說,他們所做的一切什麼也不圖,只為了別人好。」「那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他們肯定有什麼陰謀和不可告人的目地。」其實我們換個角度來說,請問,我們的父母生養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為了養老?說實話,在現在這個社會哪位父母會真的圖這個呢?因為那是一份責任和義務。所以說父母之愛是偉大的。他們只是希望我們將來會更好,僅此而已;那麼我們說,上學的時候,老師含辛茹苦的教我們為了什麼?在社會中我們都曾遇到一些不認識的好心人在我們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中無私的幫助我們又是為了什麼?
是,有很多人有一些私心和目地;但,那些根本不能代表所有的人都有私心和目地。在社會中行走,我們不能因為有壞人,就一概的拒絕來自好人的善意,那份善意也許來之不易。也許那份善真的可以改變你的命運。我們常常真的要換一個角度,也許就會想明白。
很多人會說,我們怎麼區分別人是否是在騙我們或者是利用我們?其實說白了,你自己權衡一下:接受那份善,會得到什麼?你自己會不會失去什麼?如果拒絕了那份善,你可能失去什麼?
所以說,很多時候我們在遇到一些問題是,不要總是用在平時所形成的觀念來衡量新的問題。要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其可能性,這樣往往我們不至於出現判斷上的失誤,以免遺憾終身!
望朋友們三思而後行!
2011-3-24
看中國論壇首發
點擊論壇原貼
- 關鍵字搜索:
- 暇思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