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夏祭的前生今世
日本的夏祭源於由中國傳來的盂蘭盆節,而盂蘭盆節對於中國來說也是舶來品。它是由西晉時期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盂蘭盆經》演化而來的。「盂蘭」者,梵文裡是「倒懸」之意,「盆」,則是指供品的盛器。《盂蘭盆經》本來講的是佛陀弟子目連在舊曆七月十五日設盛大盆供齋求僧眾營救陷於餓鬼道中的母親的故事,其報答親恩之舉恰合了中國儒家的道德觀,因此,「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就在中國得到認可並漸漸發展成為今天的「鬼節」祭祖習俗。
日本據說是在公元606年的推古皇朝開始設盂蘭盆會的,到了奈良、平安時代,每年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已經成為一種例行公事,鐮倉時代甚至有了「施餓鬼會」。那個時候,日本與中國一樣,盂蘭盆會主要還是為了報謝父母之恩而設。平安時代的高僧空也上人首開佛門「念佛踴」(「踴」指宗教舞蹈),日本人把它和盂蘭盆會有機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今天的「盆踴」,意即「盂蘭盆會的舞蹈」。到了室町時代,太鼓(即大鼓)也加入了盂蘭盆會的活動。江戶時代以後,「唄」(指歌謠)也在盂蘭盆會上出現了。由此,盂蘭盆會已逐漸演變為一個熱鬧的節日。
到了今天,夏祭已由過去主要是寺院神社主辦轉變為區域團體組織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一種區域親睦方式,給利用夏休歸省探親的人提供的一種懷舊和重會親朋的機會的場所。
盂蘭盆會一般選在人來人往的站前或易集中的城區公園內。中心位置是由木料搭起的一座大「亞古拉」(類似於我們的大戲臺),上面四方牽起幾長排註明贊助單位的喜慶燈籠,「亞古拉」對面設有貴賓席招待各方賓客,旁邊是音響設施,沿貴賓席兩側圈起的則是各種露店,如燒鳥(烤雞肉串)、烤白薯、烤腸、冰啤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還有書攤兒、玩具攤兒、遊戲等各種助興小店。豪華的還舉行花火大會、太鼓對抗等活動。
每到夏祭的華燈初上時,各家各戶就開始陸陸續續來到「祭」的現場,吃著燒鳥香腸,喝著冰啤,與周圍的親友敘舊暢談,孩子們則埋頭於各種遊戲點兒和玩具攤兒。到了夜晚8時左右,高潮到來,只聽太鼓聲聲、禮花衝天。人們一身簡易和服夏裝,在優美的舞曲聲中,連「唄」帶「踴」,共同歡度夏日美好時光。相信這時已經沒有人會記起這本應是一個嚴肅的祭祖活動了。
問過幾位年輕人,果不其然,他們有的只知道「祭」和「盂蘭盆會」有關,至於盂蘭盆會是個啥玩意兒,就不得而知了,有的甚至連盂蘭盆會都不知,就更不用說目連解救母親於倒懸之說了。可以說,那點祭祖的念想兒,日本人早已經把它扔到爪哇國去了。
- 關鍵字搜索: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