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版畫中的老北京(上)(組圖)
這是一組17-19世紀描繪北京風貌的西方版畫
京城西邊的城門-阜成門或德勝門 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亞歷山大 出處《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縱觀清朝300年
從17世紀初期到20世紀初期,歷史跨度達到近300年,幾乎涵蓋了清朝立國以來所有皇帝的肖像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從皇家慶典禮儀,到平頭百姓的婚喪嫁娶,清王朝滄桑變遷匯聚,風土人情一覽無遺。
順治和兩位皇后的肖像,康熙晚年的「千叟宴」,乾隆接見英國使團,同治大婚,庚子之變(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光緒返京。這些過去只能依靠歷史典籍想像的歷史中的「重大新聞」,卻通過西洋版畫,讓人有了直觀的感受。這次展出的版畫中,最早的一批是1665年荷蘭人約翰•尼霍夫跟隨荷蘭使團訪問清廷時創作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使團覲見韃靼可汗》組畫。因為當時清廷禮儀十分嚴謹,官員思想保守,許多場景都是尼霍夫事後依靠記憶補畫,與歷史中的記載出入甚大,但卻是西方人第一次直觀地瞭解到充滿神秘色彩的東方大國。
而到了1902年創作的光緒返京後第一次接見外國使者中,作者已經能夠在現場進行創作,從隊伍的行進順序,到人物的衣著打扮,神態和配飾,都幾乎和史料記載的一模一樣。從圖中能看到慈禧坐在象徵皇權的寶座之上,而光緒只能屈居下位的場景,皇帝的窩囊相比史書記載的有過之而無不及。到了19世紀中期,報紙在西方社會開始飛速發展,在枯燥的文字中插入版畫這種形式得到了大眾的歡迎。
「像誕生於1842年的《倫敦新聞畫報》,是世界上第一份將圖片作為主要報導形式的新聞週刊,它將許多的畫師兼記者派駐世界各地,相當於現在的攝影記者,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生動直觀地記錄了當時各國的風土人情,這些都是重要的文獻資料。」首都圖書館研究館員韓樸說。
大臣跪拜乾隆皇帝 刊印年代1840年
絕大部分為銅版畫
版畫是繪畫種類之一,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彫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我國古代西元九世紀出現了木刻版畫。在歐洲,16世紀出現了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複製鋼筆畫。到17世紀,銅版畫從鏤刻發展到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繪畫是最重要的記錄形象的載體,而版畫由於其便捷與可複製性,又相較於其他畫種更為普及。因此,在照相製版印刷技術應用之前,版畫也是最重要的形象傳播媒體。它天然地具備了兩種價值:審美價值和資訊傳播價值。
相比較木刻版畫,銅版畫由於材質更加堅硬,能夠採用多次彫刻、腐蝕反覆創作,所以創作的畫面更加細膩、生動,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套色版畫則是畫家在版畫中用顏料勾勒而成,可以和油畫相媲美。
傳遞聖旨的官員 刊印年代1796年 作者威廉•亞歷山大 出處《英使謁見乾隆紀實》
西洋版畫中的老北京
光緒皇帝冰上掠影冰上 刊印年代1895年 作者弗蘭克·戴德出處《倫敦新聞畫報》
光緒帝北海坐冰橇
光緒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失意的皇帝之一,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操縱。不過在他人生中也有快樂的時光。1895年冬天,光緒帝曾在北海太液池上坐著冰橇,享受冬趣。他乘坐的冰橇是奧地利皇帝送給他的禮物,《倫敦新聞畫報》的駐京記者弗蘭克·戴德敏銳地抓住了這個難得的場景。
老北京俗稱「四九城」,「四九」指皇城四個城門、內城九個城門,現存的除了德勝門、東便門、正陽門、天安門(永定門為2005年復建)之外,其他的城門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留下的只有古籍文獻中的隻言片語和歷史照片裡的浮光掠影。
可早在照相技術誕生前的一百多年,最早進入中國的外國使團的隨團畫家們就用另一種方式,不但記錄下了北京城的城門樓子,更把帝都京城的人文風貌直觀地傳遞給了西方世界,掀起了東西方交流的第二次高潮,這就是西洋版畫。
元日賞燈刊印年代1872年 出處《畫報》
西洋版畫中的老北京
典衣、拍賣 刊印年代1872年 作者托馬斯•蔡爾德出處《畫報》
街頭架鳥 刊印年代1873年 出處《倫敦新聞畫報》
老北京「提籠架鳥」
發表於1873年(同治十二年)的一幅風俗圖像,極為生動地描繪了當年的北京人遛鳥的景象。北京人所謂的「提籠架鳥」,實際上指的是針對不同種類的鳥採用的兩種不同的飼養和調教方式,籠子裡養的是鳴禽和觀賞鳥,而架上調教的則是表演技藝的「花紅鳥」。為了標識這一畫作的職業屬性,作者特地請人在畫面上的一幅招幌上寫下了「倫敦鈕乎斯(London New s)」幾個毛筆漢字。
趣捉蜻蜓 刊印年代1881年
熱鬧的大茶樓刊印年代1881年 出處《畫報》
進出城門的車水馬龍 刊印年代1894年 出處《倫敦新聞畫報》
華洋雜陳街景1 刊印年代1880年 作者M.莫林出處《世界畫報》
男孩子的學堂刊印年代1873年 出處《倫敦新聞畫報》
女孩子的學堂作者SEM 出處《倫敦新聞畫報》
- 關鍵字搜索:
-
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