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監復:黨不應該怕民主、怕下臺(圖)
中國知名公共知識份子、前體制內學者姚監復(資料照片)
中國知名公共知識份子、前體制內學者姚監復星期六(1月21日)接受了美國之音的電話專訪,談到了不久前結束的臺灣大選,以及臺灣的轉型對大陸民主化進程的啟示。
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姚監復認為,臺灣是中國政治改革的實驗區。姚監復曾是前中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及其政治秘書鮑彤的智囊。他說,臺灣的民主經驗有很多值得大陸學習借鑒的地方。
*搞民主不會亂*
姚監復說:「臺灣就等於是大中國的一個政治特區、一個政治櫥窗,給全中國,包括大陸、包括香港做個示範,做個實驗區一樣,就像深圳當年是個經濟特區。要從大中國的角度看,臺灣就等於是中國政治改革的一個實驗區。」
有人認為,搞民主會造成社會動盪,甚至會造成暴民政治和無政府主義。姚監復說,臺灣的經驗證明,搞民主不會亂。他說,表面上的亂是政治家在會場上的亂,這些比起中國大陸農民在烏坎的亂,或是每年十幾萬起群體事件的亂,是正常的。
*國民素質低不能搞選舉是胡說*
姚監復說,臺灣的經驗還證明,不是中國的國民素質低,不能搞政治改革、民主選舉,不然臺灣怎麼就可以從1949年以後就搞村長、鄉長的直選,後來又搞總統直選呢?
姚監復回顧了一段延安時期的歷史。他說, 1940年代,國民黨曾指出老百姓素質低,沒有文化,不能搞選舉。當時,共產黨批評了他們的這種觀點,說我們在延安就想出了「豆選」的辦法:每個選舉人背後放一個碗,選民選誰就放一個豆子在誰的碗裡。誰的豆子多,誰就當選。
姚監復說,現在國民的文化素質比那時提高了很多,為什麼反倒不能搞選舉了呢?
*一個黨不應該害怕下臺*
姚監復又說,中共從臺灣的選舉中可以學習到的另外一條經驗是:一個黨不應該害怕下臺。他說:「國民黨開放黨禁的時候,有的智囊提醒蔣經國,如果開放黨禁,可能國民黨要下臺。蔣經國說:我看了古今中外歷史,沒有一個政黨是永久執政的。他有這樣的氣派,他才能開放黨禁。」
姚監復對美國之音說,後來證明,國民黨在選舉中確實下臺了,可是下臺以後仍然可以重新整頓,東山再起,而且可以連選連任。
姚監復說,一個政黨不要總喊「萬歲」,不要總把政權抓在自己手裡。如果政綱好,作風清廉,就算下臺後還可能上來。可是如果總在台上,搞絕對權力,絕對腐敗,原來黨內的好人最後也得變成壞人。
*臺灣人把蔣經國逼成了偉人*
趙紫陽的政治秘書鮑彤去年10月也曾指出,臺灣成熟豐富的轉型經驗,代價小,效果好,會令此岸受用不盡。
鮑彤認為,蔣經國開放黨禁,開放報禁,但其實這也是被民意逼出來的,是臺灣人把蔣經國逼成了偉人。
鮑彤說:「臺灣老百姓用壓力幫助了蔣經國,把他和他的同道們逼成一群偉大的歷史人物。大陸人也應該用壓力,幫助逼出一群大政治家來。」
*公共知識份子成了沉默大多數*
姚監復說,遺憾的是,目前在中國大陸,具備公民意識,敢於發出自己聲音的人並不多。
姚監復說,中共現在對知識份子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硬的方面,當局在控制、壓制劉曉波、余傑這些人時使用的非常強硬的力量。軟的方面,只要從北京清華園到中關村一帶新建的高樓大廈中就可窺見一斑。
姚監復說,政府投了很多錢,給了科研單位很多課題費。現在教授們收入都不低,出國考察的機會也不少,這改變了80年代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倒掛的狀態,卻也使得很多知識份子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他說:「要說的不好聽呢,就是被收買了,缺少一種公共知識份子的責任感,缺少代表貧苦群眾,代表普通老百姓的良知的責任感。」
*民主化道路漫長艱難*
姚監復認為,中國的民主化將是一個相當漫長、痛苦、艱難的過程,因為當權者內部現在已經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權貴利益集團。讓他們放棄自己的政權,就好比讓他們自己割自己的肉。
有人建議,中國的政治改革應該是「碎步前進」,但姚監復說,如果步調太慢,整個社會可能就會像高壓鍋一樣爆炸。一味的專制維穩可能會造成不穩定。
在姚監復看來,中共在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上都不可能出現實質性的轉變, 因為說到底,新上來的還是原來那撥領導人,用的還是原來的思路。
姚監復說,毛澤東階級鬥爭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太深了,也許將來現在這批中共領導人的孫子從美國回來,就像馬英九他們一樣,中國才能轉變得更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