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成,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它的政治、文化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等,是對民族祖先和歷代先賢進行群體祭祀的莊嚴場所,位居京師「五壇八廟」之一。據文獻記載,從明代嘉靖年間歷代帝王廟創建到清朝滅亡的1911年,在歷代帝王廟總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明代嘉靖帝,清代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等先後親自主祭的大典就有16次,其中雍正帝有5次,乾隆帝有6次。由於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是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君王,所以歷代帝王廟的建築就有了極高的等級規格和莊嚴豪華的皇家氣派。以景德崇聖殿為例,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天子的「九五之尊」;其屋頂採用重檐廡殿式,即有雙重屋檐,前後左右有四面斜坡,屋頂被黃色琉璃瓦覆蓋。這類建築的等級是最高的,只有皇帝居住、辦公的場所或帝王陵寢才能使用這個等級的建築樣式。
廟中廟
在歷代帝王廟的西南角,有一個關帝廟,形成「廟中廟」現象。在帝王廟中為關羽單獨建廟,是很獨特的一景。關帝廟並不稀奇,但關羽並不是帝王,在歷代帝王廟裡給他單獨建廟,頗為特殊。
關羽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地位很高。民間敬仰他,把他供奉在家,或供奉在店舖裡,視他為保護神、財神。儒家敬仰他,把他捧為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武廟」多過「文廟」。佛家敬仰他,把他拉入佛門弟子,奉為「伽藍佛」。道家敬仰他,把他封為「天尊」「大帝」。大多數關廟由道家住持。歷代帝王敬仰他,封他為侯、為公、為帝,敬他為神、為聖。關羽由人演化為偶像。在這位偶像的身上,凝聚著許許多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關羽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一個獨特的組成部分。但在歷史中,關羽畢竟只是劉備手下的一個臣子。為什麼在北京歷代帝王廟中單獨建有關帝廟,目前缺乏可考的依據。一些專家認為,關帝歷來被官民共同奉為保護神。在歷代帝王廟建築群裡,單獨建關帝廟,是想藉助忠義仁勇的關帝來鎮惡辟邪,起到護衛的作用。還有些專家推測,關羽曾被眾多皇帝尊崇為武聖關帝,倘若按功臣名將的身份,把關帝供奉在東西配殿中顯得待遇偏低。若要按帝王身份供奉在景德崇聖殿裡,又有點於禮不合,故只好為他單獨建廟供人祭祀。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西配殿中的武將只有39位,比東配殿中的文臣少了一位,這一位正是關羽。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而且相互之間也並不矛盾。當初建廟時,應該是兩種原因共存的。
關於歷代帝王廟中的關帝廟究竟是在哪位皇帝手中建起來的,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結論。明代文獻中沒有發現有關帝廟的記載,在相應的位置,時為「具服殿」,也就是皇帝親祭歷代帝王時的更衣、休息之所。在《大清會典》中,歷代帝王廟圖上在西小院的位置則有一處標注「關帝廟」3個字的三開間獨立廟宇,而皇帝更衣、休息則搬到了景德門外左側階下的「御幄」,也就是帳篷裡。《大清會典》是清代嘉慶年間編纂的史籍。據此推測,關帝廟應該至遲在乾隆末期就有了,也可見清代皇帝對這個關帝廟的重視。
帝王敬奉關帝,古之既有。特別到明代遷都北京,曾在紫禁城內修關廟以為皇帝親自享祀,後因故遷出,但遷往何處已無記載。清代皇帝敬奉關帝,由皇帝親修廟宇以為獨自享祀的現象實為獨見。歷代帝王廟中的關帝廟應是乾隆皇帝所建。以乾隆對漢文化熟識程度及社會對關帝崇奉態度,歷代帝王廟中的關帝廟在所有關廟中,地位最為特殊,廟享也最為顯赫。隨著歷朝歷代對關羽封號的不斷加封,所建之廟也相應有關侯廟、關公廟、關帝廟;而從修建者的角度又有民修、官修、敕建和皇室親自享祀之分。而歷代帝王廟中關帝廟的規模雖然不可等同於一些「敕建」甚至民間的廟宇,但歷代帝王廟作為明清帝王「敬宗法祖」的特殊場所,在一定的宗法範疇裡,它的地位自然非同凡響,神靈也被崇敬關帝的人們視為最具神通的。所以,自歷代帝王廟開放以來,吸引了海內外許多香客前來拜祭。因為大家相信,既然它的地位是最尊崇的,那麼它的香火也是最靈驗的。
關羽崇拜雖然出現得很早,但在清朝格外受到重視,這裡我們就不能不說說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自幼深受漢文化影響,對漢文化推崇備至,對關羽的謚號更是有「獨到的見解」。關羽原謚為「壯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下旨:「關帝在當時力扶炎漢,志節凜然。乃史書所謚並非嘉名。陳壽於蜀漢有嫌,所撰《三國誌》多存私見,遂不為之論定,豈得謂公?從前世祖章皇帝(順治)曾降諭旨,封為忠義神武大帝,以褒揚盛烈;朕復於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靈佑二字,用示尊崇……今當鈔錄《四庫全書》,不可相沿陋習,所有《志》內關帝之謚,應改為忠義……其官板及內府陳設書籍,並著改刊。」乾隆帝以為,「繆」有錯謬、詐謬的意思,謚法也有「武功不成曰繆」的說法,所以說它「並非嘉名」。於是他不僅追加美謚,連史書原來的謚號也必須一律追改。乾隆皇帝修改關羽的謚號,就其本心而言,當然是出自維護王朝利益的私心,借「忠」「義」來「教化」臣民,化解民族矛盾而已。但這麼一來,關羽崇拜更加受到官方重視,也更加擴大影響了。乾隆既如此重視關帝崇拜,在歷代帝王廟中建皇帝親奉的關帝廟也就再合適不過,更可見其地位的尊崇了。以此為基礎便形成了今天「頭枕洛陽(河南洛陽),身臥當陽(湖北當陽),魂歸故里(山西解州),位尊帝王廟」關公崇拜的全新格局。
金面關羽
北京歷代帝王廟裡的關帝廟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這裡所敬奉的關羽,不是通常的紅臉而是金面。既沒有手握青龍偃月刀,也沒有捧讀《春秋》,而是頭戴王冠冕旒,雙手持牙笏,神色儼然。金臉關羽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關羽為金臉源於明末大西政權。張獻忠在成都稱帝,拜文昌帝君張亞子為祖宗,改七曲山文昌宮為「太廟」。張獻忠認為,治理天下要文武雙全。在武的方面他崇敬關羽,撥銀在大廟旁修成關帝廟。文昌帝君和關聖是為家廟中一文一武。文昌帝君是神,其像為金臉,關聖與其地位相當,自然也成了神,也應是金臉。但此說頗值得推敲。清代官方視張獻忠為「流賊」,南明永曆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就是張獻忠的余部,與清軍血戰多年。乾隆帝顯然不會繼承張獻忠的創意。一說是因為關公死後成佛,金臉是成佛的象徵,所以是金臉。這一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關羽在清朝乾隆年間,被封賜為「協天在帝護國明王佛」。既然成佛,則為金身。所以,金身金臉,頭頂帝王冕也就是合乎邏輯的了。但關羽金臉的起源也許更早,因為關羽也是道教的神,他在宋朝先後被封為「忠惠公」「義勇武安王」,在元朝被封為「護國崇寧真君」。「真君」為神與人的分野,作為道教的神,關羽也是有資格塑金臉神像的。
今天我們已知的京城金面關帝廟除歷代帝王廟關帝廟外可能就要數前門關帝廟了。此廟建於明永樂八年。傳說明世宗嘉靖皇帝在禁內供奉了金面關帝一尊,後來嫌神像太小,命人重制一尊供奉;但原有的金面神像因已受了百年香火,棄之恐有不吉,便賜給了前門關帝廟。該廟香火旺盛,只可惜上世紀70年代,因修建地鐵被拆除。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