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傳少昊是黃帝之子,是遠古時羲和部落的後裔,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中國五帝之一,中國贏姓及其秦、徐、黃、江、李等數百個姓氏的始祖。
少昊,昊又作「皞」、「皓」、「顥」,又稱青陽氏、金天氏、窮桑氏、雲陽氏,或稱朱宣。相傳少昊姓己,名摰(亦作質),為黃帝之子,生於窮桑(今山東省曲阜北),建都於曲阜。傳說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鳥作官名,並設有管理手工業和農業的官。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擅於治水與農耕。
相關資料
少昊在位期間,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設工正、農正,分別管理手工業和農業、,以發展生產。同時還「正度量」,即訂立度量標準,並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發明樂器,創作樂曲,以鳥命官(其實是用不同的鳥作各少昊部落的圖騰),少昊的圖騰可能是燕子(嬴)。同時,還與炎黃集團建立了密切的交流關係,比如他收留、養育了黃帝的孫子顓頊接任自己東夷部族聯盟首領的職務。《春秋命歷序》說少昊傳8世,500年,《易緯稽覽圖》說是400年,後期青陽氏強力四征,重兵苦之,遺之美女。青陽之君悅之,營域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聽,國分為八(《逸周書·史記解》)。周朝時熊盈諸族、徐、群舒、趙、秦貴族多是其後代。
少昊最初建立的的國度在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地區。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1、2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東夷是中國東部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氏屬於其中一支,它以鳥為崇拜圖騰。這是早在五十多年前,學術界通過鉤稽文獻記載所達成的共識。隨著考古資料的增加,學界又逐漸形成了海岱地區的史前文化屬於東夷少昊氏、太昊氏為代表的文化這一共識。
後來隨著史前陶文等新資料的發現,有學者進一步提出,分布於豫東皖北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屬於太昊氏的遺存,在魯南和魯北一帶的大汶口文化則是少昊氏的遺存。這些實證研究極大豐富了我們對海岱地區史前社會的認識。但同時又出現一個問題,海岱地區史前社會發展的鼎盛期實際是龍山文化,如果認為少昊氏只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必須對它與龍山文化的關係作出合理解釋,否則將與少昊氏作為東夷族最繁盛支系的大量文獻記載產生矛盾。因此,就有必要結合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對少昊氏在史前尤其是龍山時期的發展流變進行探索,這有助於我們準確評價少昊氏在海岱地區早期文明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
古書記載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云:「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於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屍子(孫星衍輯本)捲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