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關於中共權力交接的幾個問題

(一)

據說在上週,300多名省部級官員接中辦通知,齊聚北京。大部分與會者事先並不知道會議的主題為何,很多人還以為是通報有關薄熙來的問題。會議開始後才知道是要他們投票,選舉十八大的政治局常委和委員。

這是一場很奇特的選舉。沒有人主動站出來參選,也沒有人助選,甚至沒有一份候選人名單,只有相關的資格規定。凡具備相應資格者都算候選人,想選誰就選誰。

其實,這並不是選舉,而只是徵集意見。因為投票結果不公布,也沒有法律效力,僅供高層參考。照一般估計,得票領先的人到頭來未必在權力機構中也居於領先地位,但得票挂尾者則很可能會被排除在外。

(二)

中共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召開十八大。在十八大上將完成最高權力的交接。

迄今為止,中共還沒有一整套權力交接的制度,但是有了一些相沿成習的準則,如任期限制,年齡限制。

根據這些準則,在十八大上,現有的政治局9名常委,除了習近平和李克強外,其餘7人都要退下來。有資格進入下一屆政治局常委者,必須是這一屆政治局委員,年齡在67歲以下。符合這條標準的有11人。他們是: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汪洋、俞正聲、薄熙來、張德江、張高麗、劉延東、劉雲山。

據說先前高層已經初步決定,這11人統統上;其中9人任常委,另外2人分別升任人大委員長和政協主席。這就叫9+2。現在的人大委員長和政協主席都是政治局常委,十八大後,這兩個職務將不兼任政治局常委。今年4月,薄熙來被免除政治局委員,失去進入下屆常委的資格,未來就變成了9+1,即,政協主席不兼任政治局常委。不過在上週的投票時又傳出消息,常委名額可能從原來的9名減少為7名。

(三)

我們知道,制度性的權力交接方式只有兩種:民主和世襲。中共拒絕民主,又不能採取世襲,所以它的權力交接總是無法制度化。

在強人時代,接班人是由強人指定的。但同樣是由強人指定接班人,毛一敗塗地,鄧卻十分成功。

毛指定的接班班底沒能站住腳,毛一死就內訌,先是華國鋒打倒「四人幫」,宣布文革結束;其後不久,鄧小平復出,又迫使華下臺,毛的路線也被鄧的路線所取代。而鄧小平卻不但指定了江澤民作為第三代,平安地做滿了任期,而且還指定了胡錦濤作為第四代,馬上也就做滿任期;並且,江、胡都沒有改變鄧的路線。兩者的差異如此之大,原因何在呢?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鄧比毛長壽。

1976年四五天安門事件,毛打倒鄧,確立華國鋒接班,可是不到半年,毛就死了,隨後政局翻盤。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鄧打倒趙紫陽,確立江澤民接班。假如鄧也是在半年後就死了,以當時的國際形勢國內形勢,趙紫陽復出只怕勢不可擋。可是鄧在六四後又活了8年,這就足以鞏固江澤民的地位。設想1976年四五天安門事件後毛也再活上8年,後來的政局很可能也會大不一樣。

(四)

1997年2月,鄧小平去世,9月,十五大召開,江澤民成為名符其實的核心。

很明顯,江澤民不喜歡鄧小平給他指定的接班人胡錦濤。他希望自己在十六大後繼續掌握大權。國家主席有任期限制,不能超過兩屆,但是國家軍委主席和黨的最高職位沒有任期限制。江可以只讓出國家主席給胡,這等於把國家主席又變成虛位。另外,就算讓出全部權力,江也希望能讓給自己中意、自己確定的人(如曾慶紅)。

可是江澤民又深知,要改變胡錦濤在十六大接班的既定趨勢談何容易,因為這等於向鄧小平的權威挑戰,等於向中央高層原先的共識挑戰。江澤民始終弄不清楚,他在位十三年所造成的赫赫權勢,到底有多少是因為自己「英明偉大」、「眾望所歸」,有多少是別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出於對體制的維護,對鄧小平既定安排的維護。如果自己已經羽翼豐滿,卻自動放棄權力,豈不可惜,豈不愚蠢;如果自己沒這份實力卻要硬上,豈不會偷雞不成蝕把米,陪了夫人又折兵。



最後,江還是選擇了小心為上,相繼交出了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不過,他使自己在上層保留了一定的發言權,並且安插下大批自己的人馬,於是形成雙核心的局面。十六大上,胡錦濤雖然接了班,但是在最上層缺少輔佐,背後還有個婆婆,故而只是弱勢。

(五)

胡錦濤上位後,即著手擴充自己的勢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團派的李克強成為第五代接班人。但這恰恰是江澤民一派最不能接受的。

問題是,在鄧以後,沒有了強人,指定接班人的辦法已經走到盡頭。為瞭解決最高權力的交接,中共必須找出一種既不是開放競選,又不是世襲,也不是由最高領導人自己指定的辦法。

江澤民一派很清楚,他們也不可能讓自己一派的人去取代李克強當第五代接班人,因為胡錦濤一派絕不會同意。於是他們推出了派系色彩不明顯的習近平。在十七大上,習近平和李克強雙雙進入政治局常委會,習的名字還放在李的前面。

據說,習前李後的排名是和此前中共高層的一次「民主推薦」大有關係。就像上週舉行的投票,在十七大前,也有過幾百名高級官員以投票方式,選出他們屬意的政治局委員人選。據說,習近平得的票高過李克強。

在習李的地位確定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哪些人進入十八大的常委會。我在(一)裡講過,這個問題先前也有了預案,即9+2;出了薄熙來事件後,或許改成9+1,或者是把常委的名額從9名減少到7名。

(六)

薄熙來的垮臺,絕不只是減少了一個入常的人選,它對整個體制帶來強烈的震撼。

對於薄熙來的垮臺,有一種解釋很流行。很多論者認為,薄熙來個性張揚,行事高調,違反官場規則,唱紅打黑,獨樹一幟,挑戰中央權威,所以遭到清洗。

在我看來,沒有比這種觀點更似是而非的了。事情正好是反過來的。薄熙來被貶到重慶後,正是靠著高調張揚,另搞一套,居然敗部復活,鹹魚翻身,硬是給自己殺出一條血路,成了十八大常委會熱門人選。只因為發生了誰也預料不到的王立軍事件,才給薄熙來的高歌猛進打上休止號。



不錯,在中共官場上,薄熙來的做法看上去很是不合常規。那為什麼他又能在一段時間內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功呢?其中道理也不複雜。一般來說,在專制制度下,一個官員要上高位,必須讓領導中意,靠領導提拔;他需要顯示能力作出政績,但必須是在順從領導的前提下,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可是,薄熙來本來就是受胡溫排擠,從中央貶到地方的,因此薄熙來深知,如果他還想在政治上更上層樓,非另闢蹊徑不可。仗著政治局委員的高位和太子黨背景,薄熙來很清楚胡溫是拿他沒辦法的,是沒法輕易把他打倒的。他完全可以在重慶這塊地盤上別出心裁,另搞一套;大不了任滿退休,搞得好就是出奇制勝,穩賺不賠。

六四之後,中共唯恐失去政權,因此,右的、也就是政治自由化的那一套是嚴格禁止的,是搞不得的;但左的一套卻大有發揮空間。重慶模式,不論引起多少非議,總是在「四個堅持」,是在加強黨的領導,中南海諸公,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就算那些不喜歡的人也很難給它安上什麼罪名而取消。三五年下來,薄熙來搞成了氣候,儼然成為中國某一派人的旗幟,讓當朝大佬不得不刮目相看,讓討厭他的人也很難阻攔。要不是王立軍事件,他就成功了。

(七)


薄熙來不滿足於只當個常委。他看不起習近平,據說他曾與周永康密謀,打算在十八大後一兩年採用非常手段取代習近平。王立軍事件一出,薄熙來的計畫成為泡影。

然而,就連很多反感薄熙來的人也擔心,薄熙來的垮臺會不會使本來就封閉僵化的權力機制變得更封閉更僵化。

我以為不會。事實上,正是由於薄熙來垮臺造成的衝擊,嚴重地削弱了現行權力機制,並且或多或少地有助於以溫家寶為代表的改革派。但是,我們切勿對中共內部的健康力量估計過高。時至今日,中共統治集團已經沿著整體性腐敗的道路走得太遠了,病入膏肓,積重難返。除非爆發更大的危機,形成更大的壓力,否則,中國就無法啟動民主轉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平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