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國人為何拋棄消費
內需久提而不振,是因為提振內需的核心是制度轉型。
中國消費佔GDP比重低從不低迷。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內消費品零售總額看,中位數徘徊在15%左右。另據徐滇慶與李昕研究的結果,中國的消費同樣保持較為平穩的走勢:仔細觀察統計數據會發現,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絕對值」非但沒有萎縮,反而連年上升。最終消費增長率一直在高位運行,2004年為12.31%,之後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7年和2008年都達到15%以上;最近幾年,消費增長速度都快過GDP增速。
國人不是不消費,大部分收入用於消費或者子女教育等領域。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11年平均工資主要數據,當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14.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8.5%;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同比名義增長18.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2.3%;當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979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加2701元,增長14.1%,每月可支配收入1817.5元。
其中有多少被用於消費?轉引自揚韜先生的文章,2011年四川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為1491.58元,全年不足1.8萬元。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高達13696元,相當於收入的76.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每月只有510.7元,全年6128.6元,農民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高達4675.5元,佔收入的76.3%。除去買房、存款等之外,國人的收入大部分被用於消費。如果加上購房、養老等,消費佔比將大大提升。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的收入差距極大,人口基數龐大,這直接決定了國人的消費模式。高收入人群拉動的是國外消費與高端消費,而低收入人群拉動的是滿足生活必需的低端消費,直接使本土品牌、產業升級,失去最廣闊的生存土壤。以乘用車市場為例,雖然2011年市場不景氣,但捷豹路虎在中國銷量創出新高全年銷量42063輛,同比增長61%;當年前10個月,進口量前十五位品牌中,有6個品牌同比增速超過50%,分別為奧迪、路虎、沃爾沃、雷諾、保時捷和凱迪拉克,其中5個為豪華品牌,今年以來豪華車銷量增長依然在30%以上。中國車間未升級為中國工廠,中國製造已被改裝為中國市場。目前的本土品牌信用危機更是雪上加霜,使所有的本土公司被打了一個大大的信用折價。
中國市場稀缺的資源是醫療、教育等資源,恰恰在這兩方面資源配置極其低效。最近兩年的出國留學熱,是以國際教育資源彌補本土資源的不足,中國的受教育者成為國外教育資源的消費者。如果醫療不改革,未來會走上同樣的路。根據媒體報導,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4年制公立大學學費增長了兩倍。另一份美國相關機構的分析,清楚地表明瞭自1985年以來公共高等教育發生的變化。例如,在密歇根州,經通脹因素調整後,每個學生繳納的淨學費(扣除財政補助)從1985年的3900美元漲到2010年的近9000美元;在賓夕法尼亞州也有同樣的增長,每個學生的淨學費,從1985年的4500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8800美元。中國學生功不可沒。
有消費願望,無消費能力;有能力,無產品;有產品,無信用實在是內需市場的悲哀。不要以為中國人還在「小農時代」自給自足,而是國人的消費在收入分配與產品糾結中無法自拔。
不是不想拉動內需,實在是太難了。這句大實話,筆者不止聽一位官員說過。確實如此,頭痛醫頭的辦法會讓制度軟肋現形。比如,如果效率無法提高而用消費券的辦法刺激消費,很快就會轉變成通脹壓力。
有理論認為,如果消費無法提振,只能靠投資。此論大錯特錯,如果遵從這一理論將陷入惡性循環,無論是增加投資量、提高投資效率,擴大投資的最終結果是提高產能。但外需下降、內需無法提振,擴張產能就是製造過剩產能。產業升級就意味著消費需要升級;消費升級就意味著產業升級,一體兩面,難分彼此。
受到批評的湛江「吻市長」其實是代人受過。當投資成為拉動GDP最好的辦法時,所有的官員都會奔投資批文而去。這位湛江市長,不過是誇張了一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