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越強化戰力 臺灣陷美中矛盾(圖)
美國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於今年4月23日造訪越南Tien Sa海港。在南海緊張情勢下,越南引進美國勢力,並展開了雙邊軍事協議與演訓,以制衡北京的「南海核心價值」擴張策略。(Getty Images)
【記者萬厚德綜合報導】越南中部戰機在日前首次執行了巡弋南沙群島的飛行任務,讓原本就已緊張的南海局勢更顯詭譎。而菲律賓也正加強與美結盟的力道,同時也積極擴充海空軍備。至於處於第一島鏈關鍵地位的臺灣,在景氣陷入另一個低迷的循環之際,則是處於天人交戰的困境。
越南這次的巡弋任務不同於往昔由南部基地起飛,而是從中部基地出發,由一架AH26運輸機,一架負責連絡指揮的軍機,和兩架Su-27混合編組而成。整個飛行時間2個小時,往來距離達1300公里。戰機在南沙群島南石島(Da Nam)和雙子西島(Song Tu Tay)上空500公尺高度,繞行2圈後返航。
越南空軍驗證南海應變 菲強化海空裝備
從編組與起飛地點推測,越南軍方正進行南沙長程空中運補演訓,以及越南南北空軍基地對南沙海域的緊急應變能量驗證。而演訓結果也展示了越南空軍對該海域擁有一定的制衡力量。也增添了在該海域與中國對立的緊張情勢。
越演越烈的南海主權爭議所引發的區域緊張情勢,也讓菲律賓空軍開始積極落實現代化計畫,以提升國土防禦力量。
菲律賓先前向波蘭購買的8架多用途戰鬥直升機的首批4架,已於今年3月9日完成移交,今年將取得另外4架波蘭制W-3A型多用途戰鬥直升機;近期內還計畫購買1架長程巡邏機、3架中型運輸機、8架輕型運輸機、18架訓練機以及7架戰鬥直升機;這些軍備可望在2至3年內交貨。菲國軍方還要求美國提供12架二手的F-16戰機,以擴充並延伸空域戰力。在長期的規劃上,菲律賓還準備購買若干地面攻擊機、防空雷達和空中預警等特別任務機種。
至於海軍方面,菲國則是得力於美日的協助,從去年5月以來,已由美方提供2艘二手「韓密爾頓級」緝私巡邏艦。另外,日本方面則有意提供菲國海軍10多艘巡邏艇。
軍事分析家們普遍認為,菲國在南海議題上取得了教訓,一改往昔「武力入侵已隨二戰結束而成過去」的戰略思維,積極重建海空武力,以維護其所謂的經濟海域利益,並藉升高黃岩島事件的衝突與對峙,挑起國內民族意識,扭轉1991年將美國勢力趕出菲律賓的強大民意,最終順勢讓美軍再度重返併進駐蘇比克灣海軍基地與克拉克空軍基地。
就在越南與菲律賓積極為南海議題備戰的同時,處於第一島鏈關鍵地位的臺灣,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態度面對?南沙駐防從陸戰隊調降為內政部海巡署,且無視臺灣立委堅持戰備升級的官方態度來看,低調淡定、鴕鳥因應似乎是臺灣當局目前的選項。
美日釋利多護島鏈 北京對臺套小鞋
分析指出,美國重返亞太是必然且長久的趨勢,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已明確列出這個長久趨勢的框架,臺灣自是不能也無法擺脫這樣的戰略框架而獨立自處。臺灣的領導人認知,與其陷於ECFA單一市場的情境,不如廣結善緣,分散風險,重啟「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建立雙方自由貿易協定,在經濟策略上獲得最大的分母,同時在戰略上,得到足夠的支撐。
而站在美日的戰略角度上,不能無視臺灣的存在,一旦這個關鍵島鏈出現缺口,整個東海與南海將遭到中央突破而斷鏈,整體亞太戰略局勢將對美日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美國將被迫退居夏威夷第二島鏈,而日本賴以維生的原油輸入路線,也將在臺灣海域面臨威脅。這也是日本何以在去年主動積極的與臺灣簽定臺日貿易投資保障協定,以及美國主動以TIFA與TPP作為解決雙方牛肉貿易爭議誘因的主要因素。
但是臺灣當局目前已面臨ECFA落實於行政與立法的階段,在許多方面,為了維持當初中方「讓利」的「成果」而不得不顧及甚或遷就北京當局的想法,尤其是在美國重返亞太事務上的立場問題。簡言之,讓利不能白讓,該是要回饋的時候了。
就以南海議題而言,共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正是北京所「期許」的目的,但是,卻又要在不承認臺灣國際地位的框架下達成。換句話說,先給臺灣套個小鞋,再貼上「守土有責」的符咒,然後進一步走向捐棄政治成見,共同進行純商業開發的互動模式,達到兩岸「共存共榮」的鏡像,讓美方無法得寸進尺的整碗端走這塊即將到口的肥肉。但臺灣自是無法接受這樣的待遇與安排。
兩岸民間互珍惜 北京軍力威嚇依舊
無法自在遊走於美中之間的臺灣,隨著再一波的景氣低潮,TIFA與TPP的談判已成為臺灣自救的不二選擇,但是ECFA當下的利益卻又不能輕言割捨。而近五十年來兩岸好不容易取得的和諧氣氛,也已成為雙方民間更加珍惜的成果,尤其是開放後讓中國民間普遍目睹臺灣民主政治與人文社會的蓬勃發展,以及傳統中華文化的深化保存,更是對臺灣產生相知相惜的美好印象,也成為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中國。在這樣的氛圍下,臺灣又如何能輕言投懷?!然而最大的矛盾存在於相知相惜的背後,卻又有著統一的宿命所形塑的軍事威脅,讓臺灣人民無法輕易建立與對岸的信任,而讓兩岸的和諧處於脆弱的架構之上。南海又豈有合作的空間?即便臺灣當局願意,恐也得冒著失去民心進而失去政權的危機。
若說「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鄧小平處理外交爭議的八字箴言,那麼南海議題,北京似乎就錯走一遭。因未能放棄個別談判的堅持,而錯失了以共主地位行共同協商的契機。共同協商雖因領域在模糊的認知下而有所犧牲,但換得的卻是資源的共享與外交上更大的揮灑空間,以及區域的和平寧靜。此正所謂「水流濕,火就燥」,勢之所趨,利之所在,北京若能創此「勢」,南海又豈有讓人染指的機會與空間?至於所犧牲的,相較於江澤民割讓給俄羅斯360萬平方公里的北方歷史領域,又何堪比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