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改革遭遇困局(圖)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他的繼任者副主席習近平。後者的政治觀點仍然鮮為人知。
去年10月,一大群重量級人物來到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樓中的五星酒店裡,參加了在這裡舉行的一場宴會。出席者包括毛澤東的繼任者之子,擔任中國軍方二號人物近三十年的將領之女,中國候任國家主席同父異母的姐姐,出席的還有其他許多重要人物。
出席這場宴會的章立凡說,「只需要數一數來了多少輛豪華車,還有這些車的車牌號數字有多小就行了。」
不過,舉行這次聚會原因更令人驚訝。在中國開國元老的子女中,這是一個傾向於深化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小圈子。他們在這裡會面是為了討論中國共產黨的下一代領導人需要採取怎樣的新路線。中共領導人十年一次的權力交接按計畫將於今年進行。這樣的聚會也不是第一次,許多人在去年8月就曾碰面,並還會在明年2月再次會面。
這幾次私人集會明確地顯示出,就連精英階層的一些人,也對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未來規劃的方向心存憂慮。對主張政治改革的人來說,這些集會能讓他們心懷希望,認為黨內有影響力的人物也贊成他們的看法,即未來中國應當賦予公民更多選擇領導人的權利,並努力解決社會不公的問題。這兩點也是現行體制長期以來為人詬病的問題。
然而問題是,儘管這個政治改革派的小圈子正在吸引更多有影響力的追隨者,但在內部卻存在分歧,無法就「改革」是什麼達成一致意見,更遑論如何達成改革目標。對實現他們的訴求至關重要的根本轉變,即司法體系脫離共產黨控制,以及舉行真正遵守規則、真的有不同候選人可選的選舉,即使在最偏激的成員看來都只是個遙遠的夢想,最樂觀的情況也只能是未來改革第二階段的一部分。
此外,政治風向也對改革派不利。今年春天,公開支持民粹主義方針,與黨內高層的路線相左的政治局委員薄熙來倒臺。薄熙來倒臺的事件引人矚目,也明確地顯示挑戰現狀的危險。此外,官方針對薄熙來事件的緘默,也說明高層懼怕一旦黨內領導層團結的表象對外出現裂痕,就會導致黨的權力瓦解。
因此,在這裡幾乎沒有人以為黨會在不遠的將來,自願改頭換面。即使對於有意願討論深化改革的黨內高層,包括被稱為「太子黨」的黨內高層第二代,保護這一階層的特權也符合自身的利益。
曾在官方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的歷史學家章立凡說,「比較一下現在和1989年,在89年,改革派佔上風。」當時追求民主的學生運動得到了黨內一些重要領導人的支持,但最終在天安門廣場遭到鎮壓。「二十年後,改革派的力量削弱了。現在有如此多的既得利益,如果他們觸及別人的利益,就會被排擠出局。」
對章立凡和其他人而言,這是中國崛起的一大困局:這個摒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造就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專制政權,似乎沒有能力實施那些可以延長自身存續時間的政治改革。
就像許多美國人抱怨該國兩黨巨大的黨派分歧讓政府動彈不得一樣,推動改革的中國人士也會扼腕嘆息,大權在握的共產黨受制於盤根錯節的自身利益,動彈不得。如果將權力退還給更大範圍的公眾,黨內主導力量,包括富有且權力巨大的精英階層、財力雄厚而廣具影響力的國有工業企業、及尾大不掉的官僚體系,都不會受益。
許多認為自己屬於改革派陣營的人認為,變革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然而他們表示,改革發生的唯一原因是迫於社會動盪的壓力。按這種觀點,因為不平等、腐敗、污染,以及其他社會頑疾不斷加重而產生的不滿,會不可避免地引發社會變革,要麼是社會變得更民主,要麼激烈地回歸極權主義體制。
一個首要的擔憂是,除非改革得到悉心的籌劃和執行,否則中國就可能會再一次爆發文化大革命式的社會動盪,進而使中國倒退數十年。
今年的一次採訪中,中國共產黨一份主要黨報的編輯在保持匿名的情況下表示,「官僚們仍然沒有這種危機感。他們以為自己能繼續應付下去。」或許他們的確能,至少能應付一段時間。多數中國人認為是黨讓數億人民擺脫了貧窮、創造了規模巨大的城市中產階級,這提供了保持現狀的基礎。
但精英階層緊緊掌握著對政治的控制權,擁有大量的財富,並且擁有基本上不受制約的權威,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學者表示「群體性事件」的數量從2005年已經翻了一番,而政府從2006年起就不再公開發布群體性事件總數了。群體性事件是官方對公民表達不滿的方式給出的寬泛定義,其中包括公民自發的抗議行動。
自由派雜誌《炎黃春秋》副社長楊繼繩說,「我們承認取得的成就,但卻擔憂該怎樣延續這些成就。」
「這塊蛋糕非常大,是全球第二大蛋糕。可是蛋糕卻分得極不公平,」楊繼繩又說,「這是制度性問題。如果制度不變,就一直都會不公平。」
有些領導人也有同樣的擔憂。在今年三月的年度新聞發布會上,黨內唯一聲言擁護系統性改革的領導人溫家寶總理警告說,不對領導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的話,「文革」有可能重現 。在許多政府研究機構和培訓未來領導人的黨校中,政治改革是經常辯論的話題。
歷史學家章立凡說,「不管是領導人還是群眾,都對現狀不滿。流行的看法是,變革即將來臨,但問題是如何變革。不是來自於最高領導層,就是來自於基層。」
批評人士對胡錦濤主席執政十年間的停滯不前多有抱怨,他們還指出,溫家寶只是半心半意地推進改革。他們稱,黨沒有將注意力放在解決民眾的疾苦上,而是更多地關注構建一個繁複的安全機制來壓制這些不滿。
胡錦濤對放鬆共產黨控制的小心嘗試僅限於對「黨內民主」的呼籲,也就是在制定政策和選擇高級官員的時候,給予低級別的黨員更多的發言權。但是,即使是這種權力微調,也少有證據表明其得到了嚴肅的對待。
從今年秋季開始的權力移交過程中,新一代領導人將接替胡錦濤,並取代大部分的政治局常務委員。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是共產黨的最高統治機構。但新一代領導人對政治改革的傾向尚不明朗。
習近平現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也是指定的胡錦濤接班人。他的政治觀點尚不得而知。儘管在分析人士聽來,他在幾次演講和會議中閃現的一些簡單跡象,有著比較進步的傾向。
其他一些有望進入最高領導層的成員,也略微顯示出了對改革的支持。這些人包括,預計將接替溫家寶擔任總理的李克強、副總理王岐山、黨內重要權力機關中組部的部長李源潮以及可能成為常委會中唯一女性委員的劉延東。
黨內研究機構的前官員周志興,如今是媒體高管,談到下屆常委時,他說,「我很樂觀。我認為這些人對中國的現狀有很深的理解。他們知道,人民的訴求中包含政治改革。」周志興運營的網站「共識網」,已經成為政治辯論的重要舞臺。
周志興和其他許多人都說,如果想要發生和平的改革,就必須從共產黨內開始;「天安門事件」的教訓表明,領導層不會容忍對自身統治的威脅。很多人都談到了臺灣式變革。1996年,臺灣的威權統治者通過直接選舉和平讓權,幫助孕育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民主制度。
但是,改革派在其他事情上都難達成一致:中國應當尋求的到底是西式民主,還是一種開放式的一黨專政,抑或全新的政治體制?
民粹主義者想把黨再造為反映早期毛氏理想的制度,將無數政府財富重新分配給人民。農業經濟學家兼新聞記者張木生領導了所謂的「新民主主義」運動。他提倡在一黨統治的基礎上加入制衡機制,同時大幅增加社會福利。這種想法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但是,大部分現任領導人都對毛氏風格的民粹主義表示了不屑。而且,該運動最主要的信徒大概就是薄熙來,但他因為醜聞在今年春天倒臺了。
另一個黨內陣營希望開放內部競爭,放棄領導層整齊劃一的外部形象,允許不同派系將各自的執政理念呈現給更多的黨員進行選擇。他們稱,長期如此,將孕育出共產主義框架下的競爭性黨派,也就是某種一黨民主制。然而,對於過度痴迷於維穩的中國領導層,這種允許權力層頂端產生分裂的想法似乎相當地滑稽可笑。
事實是,改革派甚至不能就他們的動機達成一致。知識份子與維權人士將政治開放當做一種信條。而許多「紅二代」,也就是建國將領的子女,則為怒火所驅使。他們對胡錦濤領導下中國的轉變非常不滿。
歷史學家章立凡說,「他們認為,團派將他們父輩為之奮鬥犧牲的國家毀掉了。」團派,指的是胡錦濤的權力基地共青團。
儘管如此,陷入困境的理想主義者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章立凡說,「我們歡迎‘紅二代’,不管動機如何,他們對改革至少是有興趣的,這就是好的。」
但是,這種理念上的巨大鴻溝使得一些呼籲改革的人士質疑,他們參與的更像是辯論協會,而非真正的運動。知識份子在他們的公寓裡吃著麵條坐而論道,而「紅二代」則在豪華酒店裡的盛宴上交流心得。
《炎黃春秋》的編輯楊繼繩語帶諷刺,「毛主席曾經說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但是現如今,革命就是請客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