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現債務危機症兆

 為什麼金融機構要在股票市場大規模融資,補充資本金,終於揭開謎底,就是為了今天。從民間融資市場到政府擔保的大型項目,已出現債務危機先兆。

金融危機後,全球進入債務危機高發期,這是經濟病症的集中爆發。

美國本應是債務危機最嚴重的國家,但經濟體質強健、出色的吸納全球資金與移民的能力以及貨幣轉嫁的能力救了美國。接下來是歐元區,歐元區國家並不是都像德國一樣強健,在鍍金歲月裡,他們投資、借錢消費、享受高福利,現在,資金狂歡結束了,到了討價還價的痛苦償債階段。反觀中國,一切順利,地方政府不允許負債,絕大多數大企業資產負債表還過得去,不可能出現債務危機。

恰恰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出現了:從去年開始,我們屢屢聽到老闆跑路的消息,他們或者人間蒸發,或者是更慘烈的自殺。今年上半年,互保聯保風險開始波及到銀行,目前,與大企業相關的債務鏈條緊崩——中國的債務風險在市場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外,存在自我運行邏輯。

在金融鏈條上,宏觀經濟發生變化,首先表現在民間借貸市場崩潰。據浙江省高院近日發布的《浙江法院民間借貸審判報告》,浙江省民間借貸的收案量與製造鏈條密切相關。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案件數量急速上升,同比上升60.56%;2011年,全年收案93067件,同比增長6.7%;2012年上半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58037件,涉案標的額283.9億元,同比分別上升26.98%和129.61%。事實上,去年出現的擔保公司倒閉、小貸公司破產等案例,與民間高利貸市場脫不了干係。民間借貸市場進入門檻最低,風險控制意識最差,資金來源最分散,管理最依靠人情抬會等傳統架構,因此,也成為債務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

債務危機的第二步是互保聯保多米諾骨牌倒塌。當某個行業、某個地區經濟出現問題,互保聯保從控制風險的鐵索連環陣瞬間變成火燒連營,銀行抽貸,互保聯保圈內的企業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個倒塌,最終拖累了尚能支撐的大型企業。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的數據顯示,5月份以來,浙江發生信貸風險的企業中,有60%是因為為其他企業擔保代償後出現了資金困難。而浙江省銀監局提供的數據則顯示出這種互保網路的龐大:目前浙江所有的企業貸款中有40%是企業互保貸款。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銀行融資的企業90%參與互保、聯保,且平均每家企業的互保、聯保單位都有5到7家。目前向政府求助的600家民營企業,就陷入烈火之中無法自拔,只能靠政府、央行勒令銀行停止抽逃資金,政府給予臨時資金,才能度過難關。有人因此擔心,民企融資道德風險將難以控制,面對市場大規模倒閉潮,飲鴆止渴大約還有生機,任其倒閉局面將不堪設想。

第三步則是大企業、大項目陷入兌付危機。如去年知名房地產開發商綠城頻頻傳出現金流斷裂消息,身處谷底行業的造船、遠洋等行業難有起色,今年傳出多晶硅龍頭企業江西賽維由地方政府兜底還債。表面上,政府信用擔保讓銀行高枕無憂,去年出現償付危機的城投債不僅順利過關,還造就了一波債券市場牛市。

一旦大型企業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銀行難以袖手,以賽維為例,國開行的15.05億元抵押貸款和3億元信用貸款;浦發銀行給了15.10億元信用貸款;建設銀行給了5.47億元抵押貸款和8.76億元信用貸款,雖然一些是銀團貸款,一些由母公司提供擔保,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行業下行階段,資產價格節節敗退,而債務負擔節節上升,日本二十年前出現過的政府與企業資產負債表衰退現於當下。

有個辦法可以緩解實體經濟的緊縮現象,央行大量放水,放鬆房地產投資,通過發放基礎貨幣、加長金融槓桿的辦法解決眼前危機。這才是剜肉補瘡,加大已經高懸於頂的泡沫,讓儲戶與納稅人為債權人買單。

放水無濟於事,否則日本經濟早就躍出泥潭。一方面是此前貨幣發放過多形成普遍性的產能過剩,負債率高企,企業失去了市場。德邦證券數據顯示,2008 年中國企業平均負債為58%,如今攀升至70%-75%,而當前企業資本投資回報率只有6.8%,而企業加權貸款成本在7.8%,企業的盈利水平難以覆蓋資金成本,企業不願意繼續借貸投資。另一方面,此前央行貨幣發放過多,而全球虛擬市場過於龐大,央行再注水也彌補不了泡沫崩潰後的缺口。

債務鏈條緊崩時期,高負債企業融資胃口只會增大不會減少,因此並不奇怪今年上半年股市如此低迷一些公司仍不死心,準備向市場伸手融資,而正常經營的企業將減少融資鏈、堅壁清野等待春天到來,只有一些並購、服務、消費類企業逆勢擴張。

把灰塵掃到地毯下面,把表外資產和負債扔到一邊,把民間金融剔除出監管視線,並不能讓風險減少,反而會讓風險在猝不及防的時間,以古怪的方式突然呈現。只有重建風險控制系統,將民間借貸納入監管,讓信用控制代替人情擔保,才是正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