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天然高風險

奧運正酣,全民討論體育舉國體制,反對支持聲都有。有媒體表示,西方的體制我們不是沒學過,但水土不服很明顯,足球就是實例,國足水平一瀉千里。對於我們的體制,國人應有自信。

舉國體制好不好暫且不論,有沒有用也擱置一邊,只展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不是科學、自信的做法。在某些項目上,舉國體制有好處,選拔出精英以巨大的代價進行特殊培訓,可以獲得好的戰績。但在某些項目上,舉國體制與壟斷企業一樣,有風險不可逆的巨大弊端,用缺乏舉國體制說足球衰敗,既侮辱了足球,也侮辱了經濟。

中國高科技巨型企業獲得了巨大的政策優勢,但京東方與無錫尚德、比亞迪深陷困境,中國新能源等高科技企業岌岌可危。一個大樹可以遮蔽無數小樹。如果由社會資金、風投、銀行篩選扶植,有可能其中某些小樹能長成參天大樹。而在地方政府主導下,所有的營養集中澆灌到一個大樹上,不幸大樹倒下,我們將兩手空空、一無所有,這就是不可逆風險。

體育項目上也是如此。國際上的足球強國都不是在舉國體制土壤上孕育的,而是通過擴大參與這些運動的青少年的人群基數孕育的,黃健翔先生說的,天才的誕生是有概率的。

中國足球在市場化之後越來越糟了,女足在亞洲名落孫山。衰敗非市場之罪,而是腐敗下的蛋。此前中國足壇爆發連串大案窩案,掀開足球黑幕一角,橫行的腐敗、賭球、讓球等,是如何讓體育精神蒙羞,公平市場淪喪。失去最起碼的公平遊戲規則,市場就是利益輸送的遮羞布,就是強盜的旗幟,此時指責市場,乞靈於體制回歸,無異於為利益輸送張目。

舉國體制獲得成功需要嚴格的前提,如選拔者具有伯樂的眼光,選拔的機制大致公平,訓練者具有鋼鐵般的意志,教練與運動員的一切開支包括未來工作、養老由政府承攬,換句話說,所有涉足舉國體制中的人,都得具有聖人的情懷。這可能嗎?

足球市場與其他經濟領域一樣,需要市場信用支撐。金融領域出現大規模信用缺失,甚至連基礎利率都被某些大行操縱,結果顯而易見。假象被揭穿之前,龐氏騙局維持,普通投資者源源不斷進場輸送資金,資產價格維持在高位,權貴投資者與小部分幸運兒得利。糊塗一輩子的投資者畢竟比較少,投資者連續數年虧損,資金就會退出市場,此時金融機構忽悠投資者留在市場的成本將急劇上升,如果能順利忽悠主管利率的央行繼續保持寬鬆的貨幣政策,機構也許還能過上幾年好日子;最後的一擊是,央行為抑制泡沫收緊貨幣,金融泡沫被針戳破,心灰意冷的投資者徹底退出市場,市場空留一地雞毛。監管層開始清算泡沫時期的違規行為,重建市場秩序。

中國足球市場如何?職業化初起之時,企業資金滾滾而來,球員、教練員一夜之間身價百倍;逐利者一團混戰,行政干預四處伸手,卻對明目張膽的假球視而不見。在1999年看到整整一年的甲A聯賽後,筆者大倒胃口,再也沒有看過一場國內足球賽。由此中國足球市場是個賭場與強盜場,假球、賭球橫行,甚至監管者下水攫取暴利。所有與正常足球市場相關的利益如水流逝,球迷流失,廣告收入下降,轉會費下降,吸毒上癮的從業者把擴大財富的希望進一步押寶在賭球、造假上,市場病入膏肓。終於,諾大的看臺連一個球迷都沒有了,市場只能黑吃黑、窩裡鬥,這時看中國足球比賽惟一的好處是,可以減小球迷的食量。大樹轟然倒塌。

中國足球不是市場化的錯,是制訂規則者的錯,是監管者的錯,他們放縱了造假,自食其果。遊戲規則不可能盡善盡美,但要基本公平,否則,談不上什麼市場化,在此基礎上批市場化更是無稽之談。

對市場的反思有兩條路,主張計畫經濟或者舉國體制的人,通常會得意地指著破落的市場說,看,我早說過了,在中國應該實行計畫體制。反對市場化的人實質上是軟弱的,因為他們間接承認,中國市場必定由權貴主導,一定會進行利益輸送,這與他們聲稱的自信恰好背道而馳。

如果1996年下半年在假球風暴初起時,國家體委宣傳部門和上海有關部門不是聯手成立專案組,清肅寫出《中國足球十問》的記者,處理刊登該文的雜誌,而是鼓勵輿論全方位監督;如果,在2000年初假球開始氾濫時,足協不是捂蓋子,而是主動讓司法介入;如果,黑哨、假球橫行時,成立聯合執法組,而不是急於成立搞笑的中超,、培育更大的足球泡沫,中國足球信用也許不會跌到谷底。

正如目前對次貸危機的反思,不會讓英美等國回到政府主導金融時代,對中國足球的反思,同樣不可能讓中國足球回到舉國體制時代。資金不允許,市場架構不允許,管理模式同樣不允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葉檀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