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化政策下 正在「消失的」稱謂
姑姑家的姐姐怎麼變成我的表姐?面對這個問題,一個80後幼兒園老師滿是疑惑。
在傳統多子多孫的大家庭中,這個問題也許根本不能被稱之為問題,但現在,它不但成了問題,而且還成了話題。
一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少了兄弟姐妹,晚輩中自然沒了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二代獨生子女的親屬稱呼中,又少了伯伯,叔叔,舅舅,姨媽……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缺失,使這個龐大群體面臨著「六親不認」的尷尬。
親屬稱謂,作為民間習俗的一部分,正一步步地從現實走進歷史。「七大姑八大姨」的熱鬧時代真的會一去不再來嗎?
把表姐當堂姐一個80後幼兒園老師的尷尬
如果不是一個孩子家長提出異議,丁凡至今還以為姑姑家的姐姐是她的「堂姐」。
32歲的丁凡(化名)是瀋北新區一傢俬立幼兒園的老師,幼兒園現在有十幾個學齡前孩子,都是二代獨生子女,丁凡本人是一代獨生子女。
丁凡和幼教老師們面臨著一個問題︰獨生子女們平時稱呼最多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而對於姑姑、叔叔、舅舅、姨這樣的稱呼,孩子們頭腦中幾乎一片空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這些長輩。
對於四五歲左右的孩子,幼兒園嘗試教他們「認親」。
「家長們也要求我們教一教,免得以後遇到什麼場合,叫錯了丟人。」丁凡說。
老師們掰著手指頭耐心地教︰跟爸爸的哥哥叫伯父,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姐和妹妹都叫姑姑,媽媽的哥哥弟弟都叫舅舅、姐姐妹妹都叫姨。
老師們還試圖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堂親,什麼是表親,為了讓孩子們易於理解,丁凡給了孩子們這樣的定義︰爸爸的兄弟姊妹跟爸爸一個姓,他們的孩子都是你們的「堂親」,媽媽那邊的則是「表親」。
丁凡還特意給孩子們舉了自己的例子︰我爸爸有一個姐姐,我跟她叫姑姑,我姑姑有一個女兒,比我大,她是我堂姐。
教學效果並不好,孩子們往往是「今天教,第二天就忘了,常常叔舅不分」。
「如果孩子們有這些親戚,時不時的見面,自然就記住該怎麼稱呼了。」丁凡認為。
一天,一個大一點的男孩子突然向丁凡提了個問題「我爺爺說你教的不對,你姑姑的女兒不是你堂姐,是你表姐。」
雖然大多數孩子聽不懂那個男孩子的問題,丁凡多少有些緊張和疑惑︰我跟爸爸「那撇」兄弟姐妹的孩子應該是堂親關係呀!
她詢問同齡人,大多數人對堂表親的概念不清楚,也有人和她觀點一致,但也有人認為她真的教錯了。
經過「考證」,丁凡終於搞清楚了︰堂表親不完全以姓氏來劃分,爸爸的弟兄的孩子,是她的堂親,爸爸姐妹的孩子、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是表親。
由於部分親屬稱謂的消失,一代獨生子女、二代獨生子女對親屬稱謂的陌生不是個例,而是群體性的。
記者在某論壇看到這樣一件事,近日,南京某初中招收2012屆「小升初」學生,其中一道外語題引發激烈討論。
「Clare的奶奶有兩個孩子,他們每人生了兩個孩子;Clare的外婆也有兩個孩子,他們也每人生了兩個孩子。問Clare有幾個堂兄妹和表兄妹?」
對於大多數頭腦中連堂表親的基本概念都沒有的孩子們來說,這道題無疑是一部「天書」,他們被徹底弄蒙了︰4個,6個,12個,答案自然五花八門。
考試後有孩子們發帖攻擊出題者「題出的太偏,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也有孩子乾脆認為「反正都是兄弟姐妹,分那麼清幹嘛,考題真的很無聊」。
「獨生子女堂表不分,家庭結構和家庭成員簡單的必然結果。」有考生家長發帖表達觀點。
稱謂「消失」和逐漸「淡漠」的親戚觀念
「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必然引起親戚觀念的淡漠。」著名文化學者袁庭棟這樣認為。
袁庭棟介紹,在中國傳統社會,每個人在家族或家庭關係中的位置有長幼、高低、尊卑的區別。要保持家庭的和諧有序,最初的表象性手段,就是家族中親屬稱謂的規定。中國傳統家庭中親屬稱謂所表現的中心內容,更多的是一種家內等級關係,因此,通常有長幼、尊卑、親疏之別,古人強調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可以理解為有了「什麼樣的稱謂,才能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一旦親屬稱謂出現斷裂殘缺,傳統的家庭倫理秩序必然受到衝擊。
「從大方面講,稱謂是文化的一部分,稱謂消失將影響到文化的價值,從小的方面講,不懂稱謂,亂稱謂,是沒文化、不尊重人的表現,稱謂上的混亂是不受歡迎的。」袁庭棟說。
家住瀋陽市大東區邊牆小區的楊澤明今年29歲,是家裡的獨生子,他的兒子今年2歲,每到過年,他既興奮,又「恐懼」。
「20多口人,看著就迷糊,每次都搞錯稱呼,為這事,有幾個特別講究的長輩常罰我喝酒,還善意地批評我‘大學畢業生,應該會排輩,要不讓人家笑話’」。楊澤明說。排輩成了他每年春節期間最大的「心理障礙」,過年像「過關」。
楊澤明的家庭結構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家裡四世同堂。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姑姑排行老大,大爺排老二,他爸爸是老三;姑姑家兩個孩子,一個是表哥,一個是表姐;表哥尚未成家,表姐有了獨生女兒;大爺家有個堂弟,也有個獨生女兒;姥姥姥爺四個孩子,分別是大舅二舅,媽媽是老三,還有個老姨。大舅家有一個表哥,至今未婚,二舅家兩個表哥,未婚,老姨家一個表妹,已婚,有一獨生子。
除此之外,楊澤明的爺爺哥兄弟三人,爺爺排行老二,奶奶姊妹四個,三個健在,姥爺兄弟三人,姥姥姊妹三人,這些長輩和他們的晚輩又都有著跟楊澤明相似的家庭結構。
「看著誰都眼熟又陌生,又都叫不准。」楊澤明說。他承認平時親戚走動少,自然就生疏。為了避免尷尬,每次走親戚前,他都要和父母商量好,由父母挨個「引薦」,在父母開口前,他先是以傻笑做等待;到了老丈人家,他使用的招數是「媳婦兒叫啥我叫啥」,由於媳婦兒也是獨生女,也經常出錯活卡殼。
楊澤明和親戚生疏不足為怪,他是我國兩億多流動人口中的一員︰上大學在湖北,畢業後天南地北的找了一段工作,現在工作長期駐外,一年中只能回家一兩次。
袁庭棟認為,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動人口群體的增加,不但從結構上改變了傳統的親戚關係,更從觀念上動搖了中國人的親戚觀念。加速了獨生子女對親屬關係的淡漠過程。傳統親屬稱謂在獨生子女語境中消失,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在家庭倫理方面最為突出。
楊澤明雖然有堂兄弟、表哥表姐,但彼此聯繫並不多,跟他們也沒多少親近感,他會偶爾和同輩們在網上聊天,但網路不能替代現實。有幾次他張羅兄弟姐妹們聚會,但有的說工作忙來不了,後來他乾脆也不張羅了,因為他也忙。
「小說上經常描寫哥哥摟著弟弟一起溜躂,一起淘氣,弟弟做錯事,要挨哥哥收拾,但我沒哥哥,也沒弟弟,自然沒那種感覺,也不知道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應該不錯吧?」楊澤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語形容自己的感受。
楊澤明的感受具有普遍性,某論壇內,80後、90後經常討論和親戚的關係︰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這話說的對。」
「親戚太多簡直就是負擔。」
「有些親戚消失了,將來我們的孩子到哪裡走親戚呢?」
「親戚沒那麼複雜,大家都是朋友,我和表哥表姐沒事就打點小麻將,能處的就好好處,不能處的就算了。」
74歲的石大娘家住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區,她的女兒是獨生女,外孫子是獨生子,還有一個重外孫女。
「我是過來人,我可知道獨生子女的孤單滋味,」石大娘的女兒笑著嘆氣,「每逢年節,看著人家兄弟姊妹成群結隊的,心裏別提多羨慕了。」
看著和重外孫女同齡、滿院子跑的孩子們,石大娘數著他們已經或將要消失的親戚︰
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大爺,叔叔,姑姑,舅舅,姨媽,妯娌,連襟。
「七大姑八大姨」時代會漸行漸遠嗎
由於親戚們經常走動,石大娘的重外孫女對於輩分問題並不陌生。石大娘經常把「親戚親戚,越走越親」掛在嘴上,孩子自然受到影響,但在她的女兒看來,現在的親戚再怎麼走,也走不出以前「七大姑八大姨」的感覺了。
老人們依然留戀早年間的親情禮往︰平時誰家有個大事小情的,拎點水果,問候一下,有出遠門的回家了,帶點小禮物,多少是個意思,孩子們沒事抽點時間往一起聚聚,打打鬧鬧也挺好;老規矩也不能丟,比如娘親舅大,家裡的大事上,如果沒有老人,就得把舅舅搬出來。
在老人眼裡,雖然親戚間往來講究多、禮節多,但那是過日子的規矩,必須得遵守,尤其是不能亂了輩分。
石大娘一個娘家弟弟的女兒今年10歲,石大娘的女兒今年52歲,從輩分上論,兩人是姐妹關係;石大娘的重外孫女今年7歲,這個7歲的重外孫女應該稱呼石大娘娘家弟弟的女兒為姨奶!
每當兩個孩子湊到一起,滿院子的人都來逗這個10歲的小姨奶。一個原本嚴肅的家庭倫理話題,給生活平添了諸多樂趣。
遼寧民權法律服務所主任劉存山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準爸爸來諮詢離婚事宜,這個準爸爸和妻子都是一代獨生子女,準爸爸是「倒插門」,他的老丈人要即將出生的孩子隨母親姓,而準爸爸的爺爺堅決不同意,為此兩口子爭執不斷。
劉存山也左右為難︰孩子隨誰的姓,對孩子父母的稱謂沒有影響,但卻直接影響到孩子祖輩的稱謂,雖然祖父母、外祖父母一字之差,但一些傳統觀念嚴重的老人尤其看重這點,因為這涉及到自家傳宗接代的問題。在多子多孫的傳統家庭,由於祖父母的稱謂一般不會消失,但在一代二代獨生子女家庭,如果女方嫁到男方家,所生的孩子要隨父姓,女方家在傳宗接代上後繼無人,如果男方倒插門,按照習俗,孩子要隨母姓,男方家就斷了香火。
雖然僅是個案,但它表明,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稱謂消失的影響,已經觸及到法律問題。
袁庭棟認為,凡是文化,就有消失的可能,親屬稱謂也是如此,解決獨生子女語境中傳統親屬稱謂的消失現象,把親屬稱謂作為一門文化知識教授是好的解決辦法。他更擔心的是,這種稱謂缺失會導致「親屬互助原則」的淡化。
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遼寧省家庭教育指導師何彩霞看來,一代獨生子女和二代獨生子女不缺少長輩的關愛,甚至是溺愛,這種親情是強者給予弱者的,是居高臨下,單向的,不需要回報,但他們都缺少和兄弟姐妹交往,而這種親情是橫向,平等,並且是雙向互助的。她也經常接待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心理諮詢,他們遇到了同樣的麻煩︰不會和同齡人打交道。今年高考剛結束,一個男孩子找到他,問她將來怎樣處理和大學同學的關係,初中、高中階段,他和同學的關係一直緊張;七月末的一個夏令營上,一個女孩子連續三整天都在向陌生同齡人徵求意見︰你們希望我如何跟你們相處,我怎樣做才能得到你們的認可。
「很顯然,這就是沒有同輩親屬,傳統親屬稱謂消失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導致親屬互助原則的淡化。」何彩霞說,她認為,由於受到計畫生育政策的限制,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影響並不現實,有效的辦法是獨生子女多參加有意義的集體活動,通過活動增加和同齡人的交往,但何彩霞認為,在獨生子女們成家立業,徹底融入社會後,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這種消極影響會逐漸減弱。
獨生子女語境中已經消失和將要消失的稱謂
一代獨生子女親屬稱謂的缺失,主要發生在平輩和晚輩。他們的平輩中沒有兄弟姐妹,自然,在晚輩中他們也就沒有了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
對於二代獨生子女,在父親方面看,他們沒有伯伯、叔叔和姑母,相適應也就沒有嬸嬸和姑父。從母親方面看,他們沒有舅舅、姨媽,相適應也就沒有舅母和姨父。
如果丈夫和妻子都是獨生子女,對於丈夫,由於妻子沒有兄弟姐妹,丈夫自然就沒有大舅哥小舅子,也就沒有大姨子、小姨子;對於妻子,則沒有了大姑姐,小姑子,大伯哥。
對於獨生子女的父母而言,如果生育了獨生子,就不會有女婿,自己不會成為丈人、丈母娘;後代中不會出現外孫和外孫女,自己不會成為外祖父母。生育獨生女兒,不會有兒媳婦,自己不會成為公婆;後代中不會出現孫子和孫女,自己不會成為祖父母。
(原標題︰正在「消失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