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美德:宋相呂蒙正(圖)
(網路圖片)
呂蒙正宋朝河南人,字聖功,太平興國進士,自宋太宗淳化到真宗咸平年間,曾三次入朝為相。呂蒙正為人正直,器量寬宏,居官廉潔自持,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其後授太子太師封許國公,去逝後謚號「文穆」。
呂蒙正虔誠敬信神佛,每天誦經禮佛,寫了《勸世歌》向世人勸善:敬天知命,多做行善積德之事。蒙正未出身前,境遇落魄,寄居在僧寺,受恩於寺,及其貴顯,所得恩俸賞賜,都包封不用,送與寺僧,以報恩德,帝得知,問他緣故,蒙正告以私恩未報,帝受感動,特賜寺僧紫袍,以資表揚。
呂蒙正出身貧寒,年輕時中了狀元,後入職宰相,剛任宰相時,有一次上朝,文武官員紛紛向他打招呼問候,這時有一個官員在後面指著呂蒙正對別人說:「這小子也配當宰相參議政事嗎?」呂蒙正卻裝作沒聽見的樣子,依然和同事們說說笑笑地走了過去。
他的同事們看在眼裡,都為他忿忿不平,紛紛要求查這個人的姓名和職務,呂蒙正急忙制止大家說:「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同事皆佩服他的雅量。呂蒙正從不把別人的過失記在心裏,官員們都願意接近他。
後來蒙正,升任宰相,依朝廷規定,凡是宰相之子,都授予員外郎官職,蒙正上奏懇辭說:「天下才能之士隱居山岩者很多,臣子只是剛離襁褓的孩童,如果承受這份寵命,恐會暗中遭到禍譴……。」於是只承受九品官階。
蒙正在朝盡忠為國,正道自持,有僚屬珍藏一面古鏡要獻給蒙正,誇說此鏡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說:「我的面孔,不過碟子大,何用照二百里呢?」固辭不肯接受。平居很留心人才之發掘及儲備,常設一夾袋,無論大小官吏,進謁時,必詳問其經歷及才學,記錄下來,藏於袋中,到了朝廷用人,便隨時從袋中查閱,按才奏薦,所選薦之人才,都能稱職,為國效命。
他知人善任,樂於助人。例如他看到賓客富言的兒子富弼聰明好學,驚嘆說:「這個孩子將來的功勛事業要遠遠超過我。」因富言家境貧困,呂蒙正就資助富弼,讓他與自己的幾個孩子一起讀書。後來富弼果然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賢相。
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對下屬是個寬厚的長者,並注重提拔獎掖後進之人,可對皇上,他從不拍馬逢迎。有一次,宋太宗讓呂蒙正選一個有才能可以擔負重任的人出使遼國,呂蒙正覺得一個姓陳的官員最稱職,就把名字呈上,宋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宋太宗問人選好了嗎?呂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宋太宗還是不同意。
當第三次問及時,他仍以此人呈上,氣得宋太宗把呈上的文書擲到地上,憤憤地說:「卿為什麼如此固執呢!」呂蒙正拾起文書平靜地說:「臣不是固執,而是陛下不能體察諒解啊。出使遼國,只有這個人最稱職,其餘的人都趕不上他。臣不敢為了討好陛下而誤了國家大事。」群臣此時都屏氣不敢說話。宋太宗氣沖沖走下朝堂後,又回過頭來說:「呂蒙正的氣量是我不如的啊!就依你的吧!」這位官員出使遼國,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個人修養和與人相處的道德準則之一。君子以堅守正道自律,內在修身、外在達人,儘可能向他人提供方便,盡量給予他人幫助,是出於對別人的尊重和關愛,寬容是一種充滿了仁愛的無私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