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 從「洋湯藥」到「平民飲料」(圖)
▲1930年1月,在三越百貨(現新世界百貨總店)樓頂開設的咖啡廳成為沈迷於咖啡香氣的摩登男女們的聚會場所。
有關咖啡的韓語單詞的進化史非常有趣。朝鮮王朝末期的啟蒙思想家尹致昊1885年到上海留學時第一次接觸到咖啡,他借用漢字發音將其稱為「加菲(coffee) 」和「加琲(café) 」,《獨立新聞》1898年報導高宗飲毒咖啡事件時,使用了「咖啡茶」的說法。但對於從未看過咖啡的老百姓來說,這些稱呼並未深入人心。
1910年前後在首爾經營燃料市場的法國商人「富來祥」(Plaisant)用咖啡來吸引客人,當時品嚐咖啡的老百姓將其稱為「洋藥湯」。當時,對於韓國老百姓來說,深褐色且帶有苦味的咖啡只不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品嚐的西式湯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咖啡有了日式名稱「珈琲」,殖民統治結束後又恢復原來的稱呼。但在朝鮮戰爭(韓國稱「6•25戰爭」)之前,美軍C型軍糧(C-ration)中的咖啡一直是大家非常生疏的珍貴之物,甚至被用作驅蟲藥。
茶館數量達到5000多家的20世紀60年代以後,咖啡開始普及。韓國詩人李瑢浩在詩歌《早咖啡》(1966年3月16日刊載於《朝鮮日報》)中寫道:「哎,老闆娘來看我吧/喝一杯早咖啡吧/咖啡可換2升米/這是一家三口一天的米錢/老金裝腔作勢/家裡人卻吃了苦頭」。這首詩一針見血地指出當時的現狀,失業者遍佈街頭,而茶館卻成了那些為了面子即使餓肚子也要喝咖啡的高級失業者的避難所。20世紀70年代中期時,咖啡價格並不便宜,報紙社會版甚至還報導了咖啡中摻有菸草沫的事件。使咖啡味道達到「黃金比例」的即溶混合咖啡1976年上市,兩年後出現了自動投幣咖啡機,咖啡從此成為代替韓國傳統飲品「鍋巴湯」的平民飲料。
美國咖啡連鎖店星巴克1999年進入韓國後,拉開了咖啡專營店時代的序幕,韓國咖啡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咖啡的人均年銷量從2006年的250杯激增至去年的338杯。自家烘焙咖啡館之所以紅遍大街小巷,其主要原因就是沉醉於濃咖啡香味的咖啡愛好者大幅增加,但是,各個年齡段都在增加的「一人家庭」也貢獻了一份力量,這一點令人有些難過。
原標題:[百年韓國]咖啡,從「洋湯藥」到「平民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