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嘟——來自人類最初的聲音(圖)
(網路圖片)
嗚嘟,流傳於湖北民間的土類古樂,其歷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迄今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類樂器。嗚嘟音色渾厚、穿透、尤善表現幽遠飄逸、古樸的意境,閉上眼睛靜靜地聽,彷彿回到遠古時代,浩瀚天地中只有自己,那是來自人類最初的聲音。
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是我們繼承和發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歸真之根,探源之本,亦是我們國樂文化庫藏中的異寶奇珍,奧妙無窮。其「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八音,是古代樂器為材質所分,每一類皆博大精深。
遠古時期,「樂工」使用土類吹奏樂器不過是泥(骨)哨等等,隨著吹奏技術的進化,逐漸去掉哨口(發音的風道),為有利保存,於是在陶製技術基礎上泥哨衍變成陶哨(陶塤),這部分走向宮廷雅樂(去掉哨口的陶塤),而有哨口的民間泥哨,仍然處在原始狀態,自生自滅,無窮延續。勞動創造音樂,勞動創造泥哨,土類泥哨當然也就是陶塤的先雛了(參見《古代土類吹奏樂衍變走向》《嗚嘟改革》分別在武漢音樂學院,《湖北群文學報》發表)。在漫長的歷史衍變中,土類吹樂分為「劈風式」和自然狀態的「哨口式」,而民間流傳的自然狀態的泥哨因未燒制,哪能有實物出土可見?唯留下千百年來自生自滅的流傳沿習。
嗚嘟和塤是有區別的:塤無哨口,嗚嘟是有哨口的。
嘉魚縣是嗚嘟的誕生之地,據《嘉魚縣誌》記載:帝王南巡,有江魚躍上,令人烹之,食後讚曰,「嘉魚,嘉魚!」,該域後為嘉魚縣,又據該縣誌記載:「泥嗚嘟,古稱吳嘟,為三國東吳時簰洲牧童所創」,經歷代改進,隨後流傳於長江中下游,這是湖北人發明的寶貝。隨後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頑童撮土而成,「嗚嘟」二字就是由其發音而來。2007年嗚嘟被列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嘉魚嗚嘟是由泥土燒成,魚形中空,腹背共10個孔,口指並用可吹出圓潤悠長的聲音。這件從荊楚文化遺存中發掘出的鄉土樂器,已有2700餘年歷史。嗚嘟音色圓潤,渾厚悠揚、低沉古樸,清幽時,讓人心靜如水;高亢時,令人意動神馳。
嗚嘟狀為魚形,魚米之鄉的湖北民間,人們用魚形意寓吉祥和富裕,企盼帶來豐收好運,流傳至今反映了湖北獨特的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