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紅白喜事可領幾千元紅包催生蹭宴族

參加婚誕壽喪宴席,不僅不用包紅包,還可以領到幾千元,有這等事?真的有。

「參加長樂市金峰鎮的一場滿月酒,一人發1000元!此次宴席共開80桌,每桌10人,每人發1000元,光紅包就得80萬元,這還只是生孩子。」近日,網友「飛滄海的豬」發布的這條微博,瞬間成為網路焦點。

不少網友表示,這不是新鮮事,在長樂一些鄉鎮,婚誕壽喪宴席上分發紅包已成習俗。「物質上成了富豪,精神上還是貧農啊!」網友「福建省鄉村休閑發展協會」評論說。「不管婚喪,只要參加,至少領1000元紅包,不要包任何禮金,辦事人就是為了圖個熱鬧。」網友「putin布」補充道。

知情人稱,婚誕壽喪宴席上發錢撐面子的風氣,在長樂一些地方已存在10多年。福州的王氏夫婦經常去長樂參加這類酒席,他們說,2011年參加過當地的一場壽宴,每人領到3000元紅包。

這還不是最多的。2012年10月,長樂一老人去世,家屬擺下160桌酒席,酒席上每人發4000元,光這項就得花費640萬元。

高收入家庭的大操大辦,對中低收入者構成極大壓力。金峰鎮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當地有一個修車師傅,辛苦一年收入15萬元,但為了給母親風光做壽,卻花了30多萬元,背上了15萬元外債。

一名鄉鎮幹部告訴記者,此類風氣還催生出一群「蹭宴族」,哪家有辦宴席,就可見其身影,目的只有一個:拿紅包。

14日,長樂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婚誕壽喪儀式上發紅包,動輒一擲千金,該習俗緣起金峰鎮個別地方,這原本是一些先富起來的民營企業家的「專利」,但近年來,家境不富裕的人也開始跟風。對此,長樂市紀委曾下文規定黨政機關幹部不得操辦及參加此類宴席,可對於普通群眾,無法約束,還得加強引導,加大文明新風宣傳力度。

對於婚誕壽喪鋪張攀比的陋習,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們已開始反思,還出現了遇到紅白喜事紛紛省錢做慈善的好現象。

15日,晉江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該會就發出「簡辦紅白喜事,節約禮金做慈善」的移風易俗倡議,當地民營企業家陳永培第一個響應,他將母親86歲生日收到的近10萬元禮金全部捐出。在其帶動下,2003年,慈善總會就收到捐獻禮金110多萬元。截至目前,該會已收到各種捐獻禮金6億多元。

在石獅,一些富起來的村民也有了這種意識。在蚶江鎮石漁村,2010年,村民郭躍民第一個「吃螃蟹」,帶動村民形成紅白喜事簡辦,用省下的錢做公益的風尚。光這個村,截至目前,公益捐贈就超過600萬元,大部分投入到當地的教育事業。

這些新風尚,體現了不少富起來的人們,不僅錢袋子鼓了,「腦瓜子」也充實了,物質富足了,精神也充實了。

福建民俗專家方炳桂說,民間關於婚喪嫁娶的禮儀現象,其本意是人們聯絡親情、友情、感情,禮尚往來的一種體現,其本質與金錢、面子無關。即便在舊時,也提倡節約,反對浪費。一些流傳至今的這類故事、段子,也多是對攀比現象的諷刺。

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叢春華教授表示,操辦紅白喜事是民間傳統,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願。操辦紅白喜事的心態之一,就是想得到社會的認可,獲知消息的人越多,越有「確證」意義,這是人們重視儀式的原因。但對於紅白喜事的投入,需量力而行,更應提倡節儉,否則熱鬧一次,負擔長久,反而影響生活質量。

叢春華認為,如果熱心公益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可以替代隆重儀式帶來的意義,執行者在感受上就可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每個人不僅肩負著個人責任,還有社會責任,先富者實現物質富足後,精神也要‘富’起來。對此,我們必須引導好。」她說。

方炳桂說,民間婚喪嫁娶活動中的許多陋習,是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衍生出來的消極現象,亟待政府和民間雙重努力,加強正面宣傳和引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