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有沒有泡沫?答案是肯定的。有關泡沫會不會破裂、什麼時候破裂的問題,各界一直爭論不休。儘管難以形成統一的論斷,不過,從去年末到今年初,各地上演的樓市火爆景象卻是不爭的事實。
一、二月份通常是我國房地產市場交易的淡季,然而今年有些不同尋常。無論是一線的北京、上海,還是鄭州、廈門、青島等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持續高熱,二手房交易尤其活躍,過戶大廳再現「長隊如龍」的場景。廣州中心城區的一、二手房成交量和樓價,從去年年末至今一直處於攀升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遲早得買,現在不買將來可能漲得更厲害」,是多數購房者的普遍心理。一月份的樓市是名副其實的開門紅,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成交量呼啦啦地上漲,北京的成交量已經竄到去年同期的5.7倍。
不僅購房者出手積極,觀望人群買房的預期也相當強烈。交通銀行betway体育手机网 發布的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顯示,1月份以來,在宏觀經濟向好、收入增長預期上升的基礎上,國民投資意願呈現上升趨勢,購房需求正逐步釋放,不動產投資意願創下30個月以來的新高。
那麼,今年的房價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走勢?綜合各方的觀點來看,房價出現暴漲的可能性不大。《21世紀經濟報導》就給出了明確的數據,說決策層對房價上漲的容忍上限不會超過10%。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認為,10%這個漲幅是合理的區間。
楊紅旭:第一,2010年1月份《新國八條》出臺時就強調,各地要制定一個房價的初步目標——各地都是制定的房價漲幅不超過當地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漲幅,控制在10%之內基本上不會超過超過GDP和收入增幅。第二,再看歷史比較值,在樓市比較瘋狂的時候,類似07年、09年,07年全國漲幅是15%,09年是23%,2010、2011、2012這三年基本上保持在7%上下,所以拿過去三年所謂均值增幅來看,保持在10%之內,應該是可以接受的。
房價不斷上漲,如果一線城市的樓市調控不升級,房價很可能會失去控制。目前,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的存貨量已經不多,供不應求的狀況必然決定房價將會上漲。
作為中國地產業的標誌性人物,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參加今年1月冬季達沃斯論壇接受採訪時說,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確存在泡沫,但並沒有到泡沫非破滅不可的程度。不過,王石也坦言,對房地產價格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不加以控制,等到泡沫破裂,受影響的不僅是房地產市場,而會損害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房價不斷上漲,對於老百姓來說,意味著買房越來越不容易,從宏觀層面來看,會對城鎮化的總體目標造成影響。《人民日報》刊發文章認為,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必然會擴大對城鎮商品住宅的需求,這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市場。但是從2005年以來,城鎮商品房價格過高、上漲過快,提高了城鎮化成本,阻礙了城鎮化進程。一線城市不斷上漲的房價讓人望而卻步,想在大城市買房越來越難。楊紅旭認為,高企的房價總體上不利於城鎮化的快速推進。
楊紅旭:因為我們的城鎮化主要是指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這其中就包括兩億左右的外來農民工,他們的買房能力是偏低的,如果大城市的房價比較高,會使這些外來務工人員難以在大城市長期生活、工作,甚至說是扎根。
樓市升溫,房地產調控政策也成為各地兩會的討論重點。北京市兩會確定今年的樓市調控目標中特別提到,對於價格上漲過快項目或區域,將聯合稅務部門完善差別化稅收政策,增加交易成本。
要讓房地產的發展有利於推進城鎮化,首先要明確城鎮商品房的基本屬性;其次要把房地產行業的利潤率調節到全社會資本平均利潤率水平;另外要鼓勵國企開發公租房、保障房以及適時開徵房產稅。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賀鏗就對開徵房產稅抱有非常肯定的態度。當前,既要保持經濟增長,又要緩解百姓購房壓力,考驗的是各級政府的「大智慧」。
有人樂觀地認為,城鎮化將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帶來持續的發展和繁榮,但是也有人擔心,加快城鎮化進程會讓房地產持續的高溫更加難以消退。
在王石看來,推動城鎮化將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但不可能再促使一個房地產投資的高潮到來。他認為,城鎮化意味著城市之間資源的合理再分配,不會再帶來新的房地產投資熱。城鎮化不僅僅意味著對房地產的投入,更是一種綜合性的面向包括醫院、學校、圖書館、體育設施等在內的基礎設施更加均衡、合理的投入,通過這個過程,實現面向未來、環境友好的居住環境。
國內曾有學者說,希望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步消化居高不下的房價。不過,眼下,泡沫下的房價已經遠遠超出一般居民的收入水平,能否通過居民收入提高成功消化樓市泡沫,誰都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房地產是支柱產業,帶動上下游,關聯幾十個行業,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政策和措施,並不意味著房地產行業將陷入發展的瓶頸期。城鎮化進程在加快,房地產仍然是朝陽產業。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的理性健康發展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