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發文記者別添亂,需要管起來?(組圖)


22日雅安災區的小災民(網路圖片/看中國配圖)

民眾對歌功頌德的報導感到厭惡,《人民日報》要求記者不要打攪救援工作,記者則警覺其中的新聞管制

《人民日報》4月24日發表的評論文章《不要打擾救援工作》,將近日記者赴地震災區採訪是否添亂的爭議推向高潮。

這篇文章認為,「與災區有關的重要信息,政府都會通過微博、網站公布,信息化的進步可以用足」,「災區生活資源不足、救援道路擁擠,這些都是包括媒體在內的抗震救災人員必須尊重的客觀條件」,因此,媒體在現場的作用「添亂大於貢獻」。

「只幫忙不添亂」是中共宣傳部門對新聞媒體反覆提示的要求,中國媒體從業者都非常熟悉。這種說法廣為人知,則是從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開始,到這一次雅安地震成為焦點。官方認為,包括媒體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前往災區,擠佔各種資源,給救災裡安置工作帶來新的困境。這種觀點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無數普通網民和意見領袖,都在網路中呼籲「不要添亂」。

4月22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團體,未經批准近期原則上暫不自行安排工作組和工作人員前往災區」,包括新聞記者在內的人士駕車前往災區需要得到特別許可。

官方藉機加強新聞管制

對於官方的批評和限制,很多媒體人的第一反應是政府藉機進行新聞管制。《重慶日報》編輯江靜通過微博辯解說,「一場災難,媒體的作用除了報導災情和救災進展,還有就是監督政府在救災中的作為」,「如果還在把媒體監督視為‘給政府添亂’、‘不合時宜的吐槽’,那在將來,在每一場大災之後,那些倒塌的校舍之前,都會再次樹起刻有‘偉大勝利’字樣的豐碑」。

《南都週刊》副主編西門不暗憤怒地說,「像人民日報這樣享受著災區中央級媒體特權的機構,發評論要求其他媒體不要去災區添亂,真正演繹了什麼叫恬不知恥。究竟是哪些媒體在搶佔災區稀缺的航空資源,道路資源,食品,帳篷?」

兩天前,資深記者左志堅在FT中文網發表文章認為,「記者添亂說」是一種典型誤區。他根據自己的實地採訪經驗認為,當地的資源緊張、交通擁堵,跟記者去沒去沒有關係。即便記者佔用了一定資源,他們的報導價值也足以匹配。因為「資源是隨著信息走的,沒有透明的信息,就沒有合理的資源分配和最優的救援效率」。

曾經前往汶川震區採訪的《南方週末》記者曹筠武也寫文章捍衛記者的採訪權利,他列舉該報對校舍建築質量和官員腐敗進行監督的報導,認為記者的現場採訪很有必要。

民眾厭惡媒體歌功頌德

鳳凰衛視記者、媒體研究者閭丘露薇也就此話題發表文章,談到自己曾經做的關於校舍安全等問題的報導時說,「在我眼中關注這些屬於善意積極有建設性,在有一些人眼中這屬於添亂」。同時她認為,「媒體水平參差,這是現實,一家或者幾家高水準媒體,無法為中國的媒體背書」,「如果媒體對於災情的報導是在統一的口徑和要求下進行,那再多媒體在現場也沒有太大意義。就好像每年的兩會,各路媒體齊聚大會堂前,拋去同質化的那些,其實所剩無幾」。

的確如此,很多網民無法分辨官方控制媒體的用意與媒體的新聞自由抗爭,他們眼中看到諸多「媒體亂象」,從而籠統地贊同官方的批評與管制。網民們紛紛展示媒體記者不專業的報導,比如有記者問受難者「痛不痛」、「開心不開心」,甚至有記者要求救援者和災民擺姿勢拍照,把災區變成歌功頌德的舞臺。網民@badiucao諷刺說,「震後的廢墟上捷報頻傳,‘大愛,天祐,挺住,不哭’跳著肅穆的華爾茲為總理的早餐助興。廢墟下的人民請別添亂,請把‘我冷餓’的牌子埋好,安心睡吧,去做一個不醒的夢。」

(原題目:記者添亂,需要管起來?)


中國式救災(微博圖片/看中國配圖)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