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4月29日在頭版發表《網路輿情並不完全等同現實民意》的短評,公開為陷入泥潭的中國紅十字會辯護,短評說,全中國有115家基金會參與蘆山地震救災募捐,共募集善款和物資10.49億元。中國紅十字會系統收到社會捐贈款物5.66多億元,佔比達53%以上,這說明中國紅十字會「儘管遭遇信任危機,但是在社會上仍然有相當高的信任度」。
文章最後總結,這一事實證明,「網路輿情與現實民意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箇中原因,值得全社會深思」。
這篇266字的短評在微博上招致猛烈炮轟,網民的批評基本指向兩個點,一是質疑紅會所獲捐款以強制性捐款佔多數、二是官方媒體更不能代表民意。有網民反駁:「如果網路輿情並不完全等同民意,那麼《人民日報》更沒資格代表民意。」
有網民嘲諷,紅會儘管遭遇信任危機,但仍有相當高信任度,同理,「《人民日報》儘管遭遇信任危機,但仍有相當大公費訂閱量;《新聞聯播》儘管遭遇信任危機,但仍有相當高的壟斷性收視率」。
知名社會學者於建嶸在微博上說:「網路輿情是現實民意的一部分,就像人民日報只是黨中央喉舌的一部分一樣。」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也認為,網路輿情不完全等同現實輿情,同樣官方輿情也不完全等同於現實民意,「兩句話要一塊兒說,不能光說半句話」。
周孝正進一步分析,不管是紅會還是《人民日報》被網民罵,說到底,「就是一個官方的公信力大幅喪失的問題」,「官方說國產嬰兒奶粉比進口好,中國的母親信嗎?官員財產公示說了那麼多年,怎麼還不公示?」
在蘆山地震發生後的頭兩天,民間組織壹基金所籌得的款項一度遠超中國紅會,但從第三天開始,中國紅十字會系統所獲捐款就反超壹基金。有輿論質疑,紅會的所謂「捐款」其實不少帶有強制性,而非民間個體自發性捐助。
網路輿論對紅會募款的來源和屬性做出更強烈的質疑。「若沒有政府、國有單位的強捐,不知紅會能收多少?」「紅會晒晒那5億的民意,究竟有幾塊錢來自人民?又有多少來自於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救場?」「大概只剩行政口募捐這塊了,在社會募捐已基本失守」。
為了平息輿論對災後善款流向的質疑,紅會也公布了百位藝術家為2008年汶川地震所籌得的8472萬捐款去向,主要用在受汶川地震影響的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寧夏6省市區開展博愛家園項目上,共計畫援助248個社區。不過,紅會沒有說明,那8472萬元的款項是花在哪些項目上。
紅會不獲輿論信任,核心問題是社會跟政府之間不再有信任關係,即便紅會現在公布所有賬目,再怎麼解釋,老百姓也不會再信!這不僅僅是郭美美的問題,也不是修復紅會的問題,而是要全面調整政府跟社會大眾的信任關係。現在老百姓普遍認為官場腐敗,而官方卻認為是輿論抹黑,官方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也就不可能改變這種對抗關係。
紅會實際上是個官辦機構,網路輿論討伐紅會,折射出「社會跟政府之間互不信任」的核心問題,昔日的捐款大戶香港,民間甚至有人發起「一毫子都不捐」的「抗捐運動」,香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在4月24日就特首梁振英建議撥出1億港元,捐助四川省政府舉行撥款賑災特別會議,但由於有議員質疑2008年汶川地震善款遭官員挪用、災後援建工程不合格而反對捐款,會議在經過兩小時辯論後流產。
《人民日報海外版》以頭條形式對這個現象與部分評論作了綜述,並對「少數港人以‘內地善款缺乏監督’為由……發起所謂‘抗捐運動’」提出批評。香港立法議員黃毓民在4月24日的撥款賑災特別會議上嚴詞反捐、痛斥港府捐款是為了表態效忠的視頻,近日在大陸網際網路上爆紅,有網民把黃毓民的粵語發言譯寫成文字版方便他人,並感嘆:「能投票的政府,真好!」
港人對於這種直接捐款己心生疑惑,甚至認為國內一年揮霍三公經費就是上萬億,大災大難面前,何不省下點三公經費來救助災民?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官員往往利用地方上發生天災的機會,以災民極需要救援物資及災後重建資金,一旦大筆救災款項到手,賑災款的主要用途並不是用於賑濟災民,而是用來投資所謂政績工程:起大樓、搞地產、上面子工程、創造GDP,就算是修橋補路,也只是為了收取過路費。至於老百姓的房屋,孩子們的學校,能糊弄就糊弄過去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