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密集的大學區附近,相隔不遠就是一座座安靜的校園,肅穆的大理石門柱裡面,是無數飛揚綻放的青春,也是曾經的「象牙塔」。然而,最近接連發生的同學傷害案件卻使美麗的校園籠罩了一層陰霾,從「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到「感謝室友不殺之恩」,校園人際關係這些年經歷了怎樣的巨變?
「學生基本有四種人,混學生會的、混社團的、混班裡的和自己混的。」一所重點大學四年級學生林明給記者描述他們的生活狀態,大學的人際關係被他總結為「混圈子」,大家都混跡在其中各展才能,為了人脈、獎學金、工作機會和保研名額,也為了志趣、分數、社會經驗或者愛情……總之形形色色,如同江湖。
大一男生從單純到「腹黑」 社團如「江湖門派」
「加入一個社團有會開,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會上你能認識到學長學姐,他們的指點將讓你少走很多彎路。這是一筆相當巨大的財富。」大四學生林明有著豐富的「混社團」經驗,並認為社團使他迅速成長,「比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要有用得多。」他正在製作畢業簡歷,社團經歷是他重點渲染的內容,因為據說不少工作單位會對學生的這方面經驗感興趣。
每年大一新生的報到結束後,高校社團都會展開搶人工作。校園大道上掛滿了橫幅,彩旗飄飄,社團桌子前擺著社旗,高年級同學坐在桌子後面,面前一摞報名表,人聲鼎沸,這種場景被戲稱為「百團大戰」。「學生社團是進入職場前的小演練,鍛練你的社會人角色,幫你找到未來的人脈資源。」林明對社團這樣定性。
林明喜歡詩歌,大一的時候報名參加了學校的一個詩社。最開始,他參加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人。進去以後才發現,一些學長們的興趣並不在詩歌,「社長高我們一級,當時要求學員交50元的會費,說是定詩集,拿到詩集一看,才知道是社長自己寫的,據說他自費出詩集花了5000元,只好自己賣書填補這個虧空,詩社的新會員就成了挨宰的對象,而且,那詩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接著,他們又發現社長在忙著追求新來社團的漂亮女生,對團裡的活動一點都不上心,社團裡一片烏煙瘴氣,林明提出了好多改進詩社的建議,都未被社長採納。不久,一個幾十人的詩社就分成了好幾派,其中一派打算「奪權」,罷免原社長,而他們推舉的新社長人選就是林明。
「我就這樣被推到了一場奪權大戰的風口浪尖,我原本不感興趣,後來又想,只有當了社長才能實現自己改革詩社的想法,才能真正為大家做點事,就同意和他們一起干了。」就這樣,一個喜歡詩歌的男孩被裹挾進社團鬥爭,從單純變「腹黑」。他們暗地蒐集證據,秘密開會爭取其他成員,最後以向學校揭發檢舉相威脅,迫使原社長辭職讓位。
林明成為新社長之後,卻發現組織一個幾十人的團體遠比想像中要複雜得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紛爭。」他引用金庸名言。首先在收取會費的問題上,就無法達成一致。有前車之鑒,大多數會員不同意繳納會費,認為會費只有社長一個人有支配權,無法監督,他們想找小企業拉贊助,也沒有拉到,結果已經排版的詩刊因為沒有經費印刷而徹底告吹。雖然組織大家看了幾次電影,但是詩社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不到一年就解散了。
以後的幾年,林明參加了多個校園社團,一度還進入學生會,幹得風生水起。「大學像江湖,而社團就是裡面的門派,學生會是少林武當這樣的名門,大家都想進可門檻太高,而小社團則魚龍混雜,有高手,也有渾水摸魚的。混社團一定要有所收穫,否則就是浪費時間,首先要結交高手,認識一批有素質、有能力的人成為朋友,組成你未來的人脈網路;其次在社團鬥爭中可以更好地認識人性和人心,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林明不承認自己變「腹黑」:「是成長了,社會不需要人過分單純。」
校園論壇流傳《搞定老師攻略》 師生「相忘於江湖」
師生關係是大學人際關係的重要一環,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學生對老師的態度明顯呈現兩個極端。林明給記者講了一個真實的段子:「去年快期末的時候,有天晚上,我們幾個男生在宿舍打牌,有人敲門,進來個男的。我們問,哥兒們,你找誰?他說,我是你們的革命史老師,上次期末複習課你們班好多人沒來,我過來給你們畫下重點。我們全傻了,上了一學期課,真不認識這老師。」當然,他表示,這位老師屬於極少數非常負責任的,他們感動壞了,更多的老師是來了就上課,上完就走人,都是100多學生的大課,很少有點名的。學期結束,師生誰也不認識誰,大家「相忘於江湖」。
師生關係的另一個極端是,有些學生會主動和老師「打得火熱」。北京理工大學大四學生張寧告訴記者,他認為老師也是重要的人際資源,他的手機通訊錄裡存著學院大部分老師的通訊方式,甚至還有不少其他學院老師的電話。「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同學要躲著老師,老師其實能指點我們很多東西,包括專業課和人生方面的,只要虛心求教。」他說自己被同學稱為狂熱的「追師族」,上課會坐在第一排與老師互動,下課會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會經常跑到老師辦公室跟老師交流,「我們什麼話題都聊,比如大學選什麼課比較好、專業將來有哪些發展方向,甚至生活中的瑣事。」
張寧「追師」的收穫不小,他一直想發表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他把這個想法和關係不錯的數學指導老師交流。「老師他把自己的一篇約稿論文交給我寫,並耐心地幫我指導、分析、修改,我也從每次與老師的交流中,收穫了專業知識、分析方法、寫作能力等方面的許多經驗。」這篇論文最終發表,他認為有效的師生交流功不可沒。「大三時,我曾想過考研,也是老師給我提了很多建議,甚至還幫我物色了一些合適的學校。相比自己在黑暗中摸索,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往往會成為指路明燈,這就是良好的師生關係為我打開的進步之門。」
和老師的關係在學生中間其實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是掌握他們生殺大權的,例如重要專業課的老師,還有負責各種獎勵名額的班主任、輔導員等,一些學生糾結於,想搞關係又不知怎麼搞。記者在一所高校的論壇裡發現了《搞定老師攻略》,充分表現出學生的「世故」和「智慧」,裡面方法不少:「研究老師的愛好,臨陣磨槍,讓他以為你是同道;到老師家蹭飯,偶爾找幾個超出你的學習範圍,而他肯定會的問題請教;帶他的孩子出去玩,幫英文教師家換燈泡……」還有同學總結讓老師喜歡的兩大訣竅:「1、成績特別好,將來可以成為他工作的助手;2、送禮特別多,現在正在成為他生活的助手。」
希望畢業時相逢一笑泯恩仇 舍友如「高手過招」
大學同窗,尤其是一個宿舍的室友,對很多60後、70後大學生來說,意味著一生的摯友,交往幾十年甚至還保持著當年在宿舍排行的「老大、老二」的稱呼,還會聽到「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而眼睛濕潤。而如今的大學校園,情形有些不同,在中國教育網上,一項名為「溫暖同窗情是否依舊?」的調查中,53%的人感覺同學間的感情溫度「一般」,感覺「溫暖」的只有28.5%,覺得「冷」的佔18.5%。
中國人民大學大四女生孫佳寧對記者說:「在一個宿舍住了4年,要說一點感情也沒有是不可能的,大家畢竟一同走過青春,怎麼也有一些美好的回憶,可是那些隔閡和傷害也是不容易忘記的,總之,大學宿舍人際關係,恩怨並存。」據她說,宿舍關係不和是很常見的情況,有男生採取大打出手的方法,但是女生卻如同「高手過招」,不露聲色,比拚「氣功」,暗地裡排擠、孤立。
「上大一的時候,宿舍還是有過一段蜜月期的,那時候我們6個人經常一起活動,有說有笑的,晚上也會臥談到很晚,可是,慢慢地,6個人分成了兩派,我發現,自己和另一個北京同學被孤立了。那種氛圍很微妙,你感覺不到很明顯的不友好,可是經常我一進門,她們就忽然不說話了,她們明顯對我客氣了,不開玩笑了。為了緩和關係,我想週末請大家到我家去玩,結果她們都說有事沒去,後來,我從別的宿舍同學那裡聽到,她們覺得我顯擺自己家在北京,條件優越,看不起人,我被這樣誤解,覺得受傷害特別深。」
後來,孫佳寧放棄了修復宿舍關係,索性參加社團,交了很多系外的朋友,大二交了男朋友之後,回宿舍的時間更少了,見面時大家也就很虛偽地互相敷衍幾句。「我知道她們還在議論我,說我孤傲清高,我都無所謂了,我不在宿舍呆著就是了,眼不見為淨。」令她沒想到的是,隨著年級升高,宿舍裡的小團體也漸漸分崩離析了,「她們幾個人本來一起孤立我們倆,後來她們之間也發生矛盾了,內訌了。」起因是臨近畢業,競爭壓力加劇,「優秀團員」、「保送生」、「獎學金」這些名額直接關係著今後每個人的前途,大家為了這些全都暗下功夫,原來的「盟友」現在成了競爭對手。
「主要還是因為嫉妒心,很多同學都有些好勝爭強,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都互相防著,生怕機會被別人搶去。」孫佳寧心有餘悸。回憶大學四年經歷的各種人際關係,孫佳寧說,但願忘掉那些不愉快,畢業時相逢一笑泯恩仇。「大學的一個重要功課就是學習處理人際關係,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關係中,沒有他人你就是一座孤島。」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