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傷肝!五方法教你健康地發泄(組圖)


網路擷圖

一位卸任不久的中學校長,在超市購物時因商品品質問題與營業員發生口角,突發腦溢血,送醫院急救後雖保住一條命,卻落得個半身癱瘓不能言語,他用手指在床上向探望者寫出四個字:「生不如死」,實在令人扼腕唏噓。無獨有偶,一位剛退下來的工程師,因一件小事與小區保安發生爭執,越吵越凶,誘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猝然離世。在他的追悼會上,大家談起他的做人做事都很惋惜,唯一對他的愛發脾氣不予苟同。大夥說,若是他老兄心胸豁達點、少動怒,斷不會生此悲劇!  

人生在世,誰無喜怒哀樂?世界本身就充滿矛盾,誰都會遇到令人氣憤發怒的事。但發怒,無論從身心健康還是社會意義上講,都是有百弊無一利。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堂上高懸「制怒」二字,說明這位民族英雄也有發怒的時候,但他深諳發怒的危害性,故而告誡自己時刻要「制怒」。  

中醫認為,怒由氣而生,氣和怒是「雙胞胎」。怒傷肝,怒氣會導致「血氣耗,肝火旺」,後患無窮。發怒非但增強誘發心臟病的危險,且有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正所謂「百病生於氣,養身需制怒」。《三國演義》裡有「諸葛亮三氣周瑜」一章,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導致口吐鮮血而亡。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悲劇,所謂「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上述兩個 例子,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想起唐代高僧慧宗法師的一則小故事。某次這位高僧外出雲遊,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他所酷愛的幾十盆蘭花。弟子們自不敢怠慢,每天將蘭花精心伺候。某夜狂風暴雨大作,徒弟們忘記關窗,翌日一早發現窗前的蘭花被大雨澆得一片狼藉,弟子們個個懊悔不迭,只好等待師傅回來「挨訓」。誰知數日後法師返回,見狀非但沒有責怪,反倒寬慰弟子道:「區區蘭花,何必挂齒?當初我種蘭花是為了快樂,不是為了日後生氣呀!」弟子們這才笑逐顏開恢復平靜。慧宗法師的言行令人 心生敬意。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我們每做一件事,就是為了快樂生活、健康長壽,有道是「要活好,心別小;善制怒,壽無數」,對人對事過分患得患失必然自尋煩惱,那又何苦呢?

一個人受到刺激或委屈,難免會生氣,這是人之常情,連聖賢也不能 「免俗」。重要的是要如何健康的發怒,單是為了自身的健康、家人的幸福也要懂得如何健康發怒。  

健康的發怒是一種機制,一定保證不要讓自己受傷害,也不要傷害別人。發怒其實往往和攻擊行為並不能相提並論,發怒是心理正常的反應,而攻擊行為卻是一種過度的反應,往往會帶來不可預料的後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心理醫生充分地交流你脆弱的心理感受,讓他們冷靜地告訴你如何不用攻擊行為就可以處理問題。  

在此,小編則總結了5個健康的發泄內心憤怒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你發怒了但又不影響健康,更不傷害到別人。


網路擷圖

1、分析原因  

當我們感知到憤怒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冷靜下來分析是什麼讓我們生氣。需要尋找的原因並非是具體的事件,而是事件下面暗指的觸犯到你的底線的細節。是因為他人損害了你的權益、自尊?還是因為事態沒有按照你的預期發展而感到挫折?或者你是以憤怒的方式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2、辨識自己的憤怒  

有時候,我們會在軀體上反映出一些症狀,如胃疼、口乾舌燥,或者在行為上表現出一些偏差,如汽車追尾、丟三落四。一種可能是我們正在憤怒或壓抑憤怒。所以,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是在生氣。當憤怒時,我們可能直接表達,可能經過修正讓憤怒不那麼直接,而以不滿、挑剔、怨恨等加以隱藏,也可能以更間接的沮喪表達。  

3、思考憤怒對自己的意義  

接下來,你需要思考這樣兩個問題──「我為什麼(不)生氣?」「(不)生氣有什麼好處?」憤怒表達不能的人,常常情緒如同火焰一樣燃燒,這樣的狀態阻礙了自我分析、自我覺察的過程。  

4、選擇適宜的表達方式  

酗酒、飆車、尋釁等都是具有顯著男士特徵的一些憤怒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方式常常會帶來對他人或自身的傷害。運動,或是觀看運動是一種健康的一種方式,把憤怒轉移到運動或運動對手身上去可以把憤怒合理化進行表達。當然,表達方式很多,最值得推崇的就是直接表達。當憤怒得以表達的同時,其威脅性就消失殆盡了。

5、尋找無法表達憤怒的原因  

我們常常受一些潛在觀念影響,阻礙了我們的表達,所以有必要把它們揪出來,整理整理。  

發怒是人類一項正常的情緒發作,但是一定要多注意發泄憤怒的健康途徑。以上的5個方法希望能夠助你健康的解決自己的憤怒情緒,更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傷及無辜,避免因為憤怒而與人關係疏遠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