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毛主席保證!」是我們在文革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要表達的是證明自己所說的話是真的,因為沒人敢拿主席開玩笑,否則要成反革命,死罪。可見,能向主席保證的話,不會是騙人的假話。但張嘴閉嘴說這話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字面上體現的那種信誓旦旦的意思,無非是要告訴對方「我向毛主席保證」今天只吃了一個糖三角兒,或者「我向偉大領袖毛主席保證」今天真的只吃了一個糖三角兒。還不信?那「我向偉大領袖毛主席莊嚴宣誓:今天絕沒再吃第二個糖三角兒」。感情是真摯的,只是毫無激動人心之處。
文革時代最廣泛的社會標誌是文革語言。文革語言的特點是假大空。虛假的口號,誇大的口氣,空洞的內容。因為實實在在的最真實的東西,比如親情,比如個人事業,比如自由,是沒人敢提的。能公開談論的只有一些不著邊際的東西,比如階級鬥爭路線鬥爭,比如向主席保證。什麼事情,不分大小,都與咱黨中央有關,都是與國際形勢聯繫起來的。不管做什麼,都是主席讓咱們做的,都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我們講活學活用主席著作的心得體會,批判資產階級修正主義。我們滔滔不絕,但百分之百不知所云。因為這些東西,不管怎樣談論都是虛無的,不切實際的,甚至虛假的。而這樣的談論,從中央文件,廣播報刊,到機關廠礦學校公社生產隊,不管多麼偏僻多麼嘈雜的地方,到處如此。人人都不得不如此談論,唯此方可保身,才能生存。
在這樣的文革語言環境裡,文革中從小學到高中,我們所學的東西可想而知。我們在課堂上和生活裡學得最多的是《毛主席語錄》,在語錄中認字,在語錄中學中國文化,在語錄中學做人的道理。那時的文化教育就是政治教育,而且只有空洞的政治,為政權服務的實用政治,除了口號和說教一無所有。這樣一個文化荒蕪的年代,只能造就沒文化的一代人。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千百年來無人不知的優美詩篇,我們這代人是到了二十多歲才從鄧麗君的歌裡學來的。
文化荒蕪時代的首要特徵,就是語言貧乏。沒學到多少文化,可又需要表達,那就只能學了什麼詞兒就用什麼詞兒了,自然而然主席語錄詩詞裡的詞兒就被廣派用場。中學生下鄉學農勞動,烈日下步行十幾里,唱一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幾乎出現在每一篇講稿或作文的開篇,那怕是檢討書檢舉信。動不動就要「鬥私批修」,小學生人人知道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中學畢業你就「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
文化荒蕪造成的文化真空,使得貧乏的語言反而容易流行。當時就那幾出樣板戲,幾部革命電影,加起來沒幾句話,翻來覆去地說,傳邊全中國。那時候有多少全民的共同語言啊!樣板戲「沙家浜」中郭建光那一句高唱的「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被用來表達了每一個男兒的意志,連小學生跑步的時候都唱。而當你在飯局上暢飲之後高喊一聲「天王蓋地虎!」,必有眾人齊和「寶塔鎮河妖!」。那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之威嚴與楊子榮之英武的寫照,更是豪情奔放的時刻。當然,還有那句名誓:你說「消滅法西斯!」,我應「自由屬於人民」!儘管誰也不知自由為何物。
(本文略有刪改)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