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業拒絕政府補貼
最市場化的行業,卻得到了最密集的政府補貼。2007年以來,政府陸續將「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全國性財政補貼政策賜予家電行業,以期拉動內需。但對家電企業而言,這種「打雞血」式的刺激政策,其效果僅僅是讓部分需求提前釋放,後果則是讓整個家電市場在短期輝煌之後陷入更深的谷底。
誰會拒絕送上門的意外之財?
答案是:家電企業。
2013年4月,美的電器總裁方洪波曾公開表示,希望政府少出臺補貼政策。這應該是來自中國政府的補貼政策第一次不受待見。
2013年5月27日,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發出了《關於停止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13年6月1日起,消費者購買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這五類節能家電產品,不再享受財政補貼。
這個2012年制定的補貼政策原本就暫定一年,現在壽終正寢,本屬正常。但若無反對聲音,延續這一政策也不無可能。
現在,自2007年以來,先後被「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三大全國性財政補貼政策簇擁的家電行業,終於重回市場軌道。
看得見的手
與其他行業相比,中國家電行業自198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市場化競爭最充分、產業鏈最完整、競爭優勢最明顯的產業之一。
美的集團國內市場部總監王金亮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家電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最充分的行業,不僅在國內發展不錯,逼得日本家電節節敗退,而且還打入了海外市場,這都得益於充分競爭。
2009年6月,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鼓勵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實施方案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也並不諱言,「家電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所以以舊換新並沒有像家電下鄉一樣通過招標確定生產企業和產品型號。
2013年5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動員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把服裝和家電作為通過市場自發調節避免產能過剩的正面案例,來對比鋼鐵、水泥等行業繁複的行政審批。
但在過去五年裡,家電行業卻多了一隻看得見的手,一再將它帶離既有發展軌跡。
2008年金融危機前後,為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出臺的「家電下鄉」政策(截至2013年2月1日)出臺;接下來出臺的是2010年6月1日起全國範圍內實施(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以舊換新」政策;然後是2012年6月1日開始的「節能補貼」政策。
這些讓其他行業眼紅不已的政策,對充分市場競爭的家電行業卻不是好事。
在當時經濟不景氣、內需很弱的情況下出臺這些政策,雖然對市場的拉動很大,但同時也給家電行業帶來了麻煩。王金亮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政策刺激就像打雞血一樣,白電每年20%的增長(正常應該在10個百分點以內),使得家電企業不斷擴能,進行規模競爭,造成寅吃卯糧的局面,再遇到海外市場收縮,全行業就會出現產能過剩。
2013年4月,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明確向政府高層建言,希望少出臺一些補貼政策,否則企業容易患上「補貼依賴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電企業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出臺前,相關部委曾到各個企業調研,徵詢企業意見,當時主要家電企業都明確表示反對。沒想到,兩個月後,這個政策還是出臺了。
2012年5月16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消費的政策,決定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消費者購買相應型號的高效節能家電,可享受國家能效補貼。推廣期限暫定一年。
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主要針對城鎮居民的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2011年底終止、針對農村市場的「家電下鄉」政策在2011年10月末達到2億臺、累計發放補貼518億元之後,刺激效應隨之出現遞減。
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其實是參考了「北京模式」,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29日,北京市試點相關補貼政策,對能效標識為一級和二級的節能型家電產品(包括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進行100-300元不等的補貼。
倉促出臺的補貼政策
在確定發放265億家電節能補貼的同一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節能燈和LED燈獲得的節能補貼預算為22億元;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為60億元;高效電機為16億元。從數字來看,家電業似乎特別受到眷顧,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這一補貼政策的出臺非常倉促,從公布到實施只有半個月時間差,家電製造企業、流通企業都措手不及。它打破了製造企業既定的生產計畫,也擾亂了經銷商的銷售計畫。特別是白電經銷商,原本在5月已經將旺季產品備滿貨,政策出臺後只有想辦法銷售存貨,製造企業也不得不轉而專門開發一批節能產品。
265億元的補貼預算,實際上並沒有花掉這麼多。2013年5月底,財政部宣布截至目前一共推廣五類節能家電6500多萬臺、撥付補貼資金122億元,拉動消費需求超過2500億元,財政部新聞辦認為,「節能家電補貼推廣政策成效顯著」。
可與此對照的一個數據是,2013年2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在一次高效節能產品推廣政策宣講會上透露,2012年中央財政共下撥90多億元,推廣節能家電3300萬臺、節能汽車124萬輛,還有高效電機和高效照明產品等。節能汽車補貼為3000元/輛,減去汽車的37.2億元,可估算出同期節能家電撥付的補貼資金約為50億元。而在接下來的5個月,這一數字約增加了72億元。
前述家電企業負責人認為,節能補貼政策目的在於拉動市場、節能減排,即使企業申報補貼有滯後、有時間差,在政策收尾階段撥付資金還不到預算的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效果並不如預期。
即便是在這花了一半的預算裡,也還存在不少騙補現象。
在「家電下鄉」政策實施過程中,各地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騙補現象,一些單位和個人冒用農民的身份證明獲取補貼,相關部委曾專程就監管問題發文。家電「節能補貼」也遭遇了類似騙補情況,問題主要出在廠家的能效標注上。
2013年1月末2月初,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對該市生產和銷售的家電質量監督抽查的結果,其中洗衣機抽查產品17批次,有3批次產品能效等級不合格,未能達到企業自己所出具的能效等級極限值的明示要求;電冰箱抽查產品24批次,有2批次產品能效等級不合格;彩電抽查產品26批次,有2批次能效等級不合格。
2007年至今的家電補貼政策
2007年12月,由商務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家電下鄉活動在魯、豫、川三省試點。
2008年5月26日,財政部、商務部聯合下發《關於繼續實施家電下鄉政策的通知》,將活動時間延至2008年12月31日。
2008年10月13日,財政部、商務部下發《家電下鄉推廣工作方案》通知明確規定本輪家電下鄉政策自2008年12月1日起實行,持續4年。
2008年11月28日,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於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工作的通知》(財建﹝2008﹞862號),規定從2009年2月1日起,家電下鄉在原來14個省市的基礎上,開始向全國推廣。
2009年6月,由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統一印發的《關於調整高效節能空調推廣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對2級及以上能效標準定頻空調產品給予300元至850元能效補貼。
2010年3月,國家提高了空調產品的能效准入門檻,節能惠民補貼調整為:對能效等級2級及以上定頻空調產品給予150元至250元的補貼,並將政策執行時間延續到2011年5月31日。
2010年6月21日,商務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發布關於印發《家電以舊換新實施辦法(修訂稿)》的通知。
2012年5月28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節能產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空調和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對符合條件的產品進行政策補貼。
誰要這杯水?
在很多行業都希望儘可能多地拿到政府補貼的時候,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卻向相關政府部門表達了希望補貼政策退出的想法。該協會理事長姜風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也是代表了協會企業成員的意見。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主要成員都是白電企業,黑電產業管理歸到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一些家電企業兩塊業務都有,兩個協會都參加。
2013年3、4月間,姜風代表中國家用電器行業協會參加三部委組織的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徵詢意見座談會,表述了協會的意見:推廣節能產品的效果已基本達到,消費者對節能家電產品的購買意識和數量都有增加,但從長遠來看,不希望這項政策長期實施下去,因為家電是耐用品,有8-10年的生命週期,補貼政策很容易帶來行業跟隨政策長期波動,使得企業很難把握市場節奏。
白電市場化程度很高,這二十多年來國家向白電產業投入不多,主要是靠市場競爭發展起來的,企業也希望通過競爭求發展。直到最近幾年,因為金融危機的緣故,政府為了刺激內需,認為家電是個很好的門類。
姜風認為,如果政策長期化,企業圍著政策而非市場來發展是不利的,因為政策總有停下的一天,政策停下來會很難受,還不如早些結束。我們不是反對政策,我們可以拒絕政策的誘惑。
2012年,國務院直接出臺了家電節能惠民補貼政策。外界都以為是協會去「忽悠」的,但姜風說,「根本不是,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甚至根本沒有收到相關部委的意見徵集通知」。
她表示,從企業和協會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政府能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方面投入,不要總是刺激市場,不希望買什麼都補貼。
但黑電企業卻仍歡迎補貼政策。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全麵點評了家電節能補貼政策,認為它得大於失,既促進了家電產品的升級換代,拉動、促進消費,促使家庭淘汰舊的高耗能產品,同時也造成消費能力提前透支,客觀上存在不公平等。
TCL品牌管理中心總經理梁啟春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補貼政策是有價值的,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需要培育,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舉措,很多關於節能補貼的爭議其實並不衝突,大家可以探討的空間是補貼形式和效果如何優化。譬如在節能補貼方面,美國是由電力公司來補貼用戶,國內是否也能考慮讓電網參與呢?
北京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怡康)市場研究總監彭煜認為,之所以在行業裡出現不同聲音,因為企業立場不同,白電和黑電產業所處的競爭環境、企業市場地位、發展策略不一樣,從前面兩輪政策驅動中恢復也不盡相同。中國家電企業中有些是有機會成為百年企業的,也有一些企業希望不勞而獲,跟著政策做產品。
如何更好地利用節能補貼政策,就像是在長跑中誰要這杯水、誰不要這杯水。有人希望5公里設一個飲水點,有人希望10公里,甚至50公里。彭煜表示自己部分贊同方洪波觀點,「如果有形之手永遠存在,家電行業就永遠成熟不了。站在全球角度,鄰國都早已放開競爭了,我們為何還要呵護這個、那個呢?」
「拉動內需」的後果
作為第三方研究機構,中怡康從1980年代開始關注中國家電行業,積累了不少一手家電數據資源。彭煜介紹,他們也參與了家電補貼政策的制定,這其中包括直接與決策層溝通,開研討會、小規模面對面的交流、辦公室碰面、郵件往來等。
在彭煜看來,很多消費者還停留在一次消費,通過政府補貼,不僅能解決家電購買障礙,還能提高空調等「電老虎」的能效水平,降低耗電量,可以節能減排保護資源與環境。這使得家電比其他行業更受政策制定者的青睞。
事實上,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政府決策者的思維模式是,希望通過「四兩撥千斤」的補貼政策來儘可能快速地拉動內需或調整產品結構,這一政策目標是優先考慮的對象。而家電行業以及汽車業的巨大體量,使其更容易進入決策者的視野。
志高集團公共關係部部長黃通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總有人覺得是否國家政策故意傾斜家電行業。你要看到,全球80%的空調都由中國製造,2012年中國家電工業總產值達到1.14萬億元,體量大,又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政府選擇通過家電業拉動內需也是正常。」
但對家電企業而言,這種「打雞血」式的刺激政策,其效果僅僅是讓部分需求提前釋放,無非是「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關係。後果則是讓整個家電市場在短期輝煌之後陷入更深的谷底。
2012年初,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終止、家電下鄉政策刺激效應減退,家電行業已經感受到了政策對行業的傷害。好日子一下子過完了,嘗到了政策退出的苦果。那時候,中國家電協會成員單位交流時都感嘆,「不出臺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了」。
根據中怡康的預測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家電行業的市場規模僅為2631億元,同比下降10.1%。其中黑電市場規模為334億元,同比下降24.6%;白電市場規模為472億元,同比下降21.5%;小家電市場規模399億元,同比下降5.2%;通訊和電腦市場則勉強持平。
儘管有此惡果,補貼政策仍遠沒有終止。
台式電腦的節能補貼啟動於2012年10月1日,一年內消費者購買1級能效的台式電腦仍可享受260元的補貼;境況不佳的黑電企業不得不靠補貼來挽救自己——康佳、TCL等黑電企業就乾脆啟動了自己的省電補貼。
一些地方政府也為了拉動地方經濟不願放棄補貼政策。如重慶市就決定通過地方財政將家電節能補貼延續至2013年底。
2013年5月末,財政部新聞辦公室稱,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推進建立有利於節能家電消費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