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之謎:敦煌遺書(組圖)
敦煌遺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看中國2013年07月01日訊】中國西北到現在中亞的廣闊地帶,就是岑參詩歌中所詠嘆的「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大漠,也就是「春風不入玉門關」的荒野。但是這一地域又是歷史上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僧侶與商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西域與中原。敦煌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而敦煌莫高窟所流傳下來的手卷遺書,則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謎團。
遺書的發現與散佚
在沉睡了不知多少世紀之後,敦煌遺書在1900年被偶然間發現。道士王圓菉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牆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其中佛經約佔90%,最早的前秦苻堅元年(359年),最晚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
斯坦因,近乎瘋狂的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網路圖片)。
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內揀選文書(網路圖片)。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塊馬蹄銀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子換取了6000餘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隨後俄、日等國的學者紛紛慕名而來,從莫高窟買走了大量的經卷,約佔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1910年,清廷命新疆巡撫何彥升將敦煌遺書運至北京。押運官傅某與何震彞等官員卻私自攫取了8000餘卷敦煌遺書中的精選文物。
北魏太安四年(458)的敦煌寫本文獻《戒緣》。
據統計,目前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有中國國家圖書館,有16000餘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另三件分別為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和趙城金藏)。此外,英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有11297號,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6000餘號,蘇聯列寧格勒亞洲民族研究所藏11050號。其餘依然散落世界各地。
遺世的寶藏
敦煌寫本佛教典籍《壇經》。
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內有大量的佛家典籍。例如《妙法蓮華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維摩潔經》、《金光明經》、《涅梁經》、《無量壽宗要經》、《佛名經》、《心經》等。在佛教文獻中,許多敦煌寫本是《大藏經》中的佚文佚經。宋真宗時被明令禁絕的「變文」,也在藏經洞內出現。
藏經洞內有大量的儒家典籍。在這些古本還有如鄧粲的《晉紀》、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秋後語》等等,都是第一次見到的。
八至九世紀敦煌少數民族文字寫本占卜書。
從外形看,敦煌遺書主要有卷軸裝、經折裝和冊子裝3種。還有梵筐裝、蝴蝶裝、掛軸裝和單張零星頁等形式。從內部字跡看,可分手抄和印本兩種,其中以抄本居多。大量的經卷系由專職抄經手手寫而成,字跡端莊工美。早期的捺筆很重,頗帶隸意,唐以後的抄本以楷書為主。
敦煌莫高窟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從書寫用筆看,早期均由毛筆書寫,8世紀末後,因敦煌一度同中原王朝中斷聯繫,當地人開始用木筆書寫。除大量的寫本之外,還有拓印本、木刻本、刺繡本、透墨本、出圖本、插圖本等多種版本。
9世紀以後,出現經折裝、冊子本和木刻印本。雕版印刷品雖數量不多,但均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吁最早的印刷品實物,其中以868年(唐咸通九年)雕印的《金剛經》最古。在我國乃至世界書籍發展史、版本史、印刷史、裝幀史上都是十分難得的珍貴實物,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敦煌莫高窟(網路圖片)。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吁最完整的佛教遺址。這座令全世界矚目的藝術寶庫為何要建在中國西北戈壁荒漠的一處斷崖上呢?
經過專家長期研究,莫高窟的開鑿、修建絕非偶然。選址在戈壁荒漠的綠洲之中,體現了佛教與世俗生活隔離、與大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窟洞前宕泉河水滋潤著莫高窟周圍的綠樹,形成了獨特的清幽風光。
莫高窟呈蜂窩狀排列的洞窟最高處不超過40米。冬季,風沙主要是從洞窟背面的西方刮來,經過窟頂而過,吹不到洞窟;夏季,東風盛行,但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風沙無法直接威脅到洞窟。這樣,莫高窟便成了乾燥區域裡一個最安全的地帶。正因如此,莫高窟雖經千餘年的風雨滄桑,仍完好保吁了11個朝代的492個洞窟及大量的壁畫和雕塑,為世界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
敦煌遺書,練字本。
但是莫高窟當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場所?有人推測敦煌遺書是古代的寺院所拋棄的廢紙,因為首尾完整的經卷很少,絕大多數均為殘卷。那麼莫高窟及其附近的區域歷史上是否曾經是著名的寺院呢?這些依然是有待解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