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7月31日訊】據人民網消息稱,國務院26日下午發特急明電,要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審計署暫停所有項目開始培訓,本週進駐各省市區。這個突然襲來的消息讓資本市場一片驚慌,剛剛緩過氣來的股市又是應聲下跌。
本次審計是最近三年來,審計署第三次「把脈」地方政府性債務。第一次是2011年,審計署審計了1979年以來到2010年底,全國31個省市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第二次是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審計署選取全國36個地區(15個省及其所屬的15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及其所屬的3個市轄區),審計了2011年和2012年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鑒於第二次只選取了36個地區,因此,本次審計是繼2011年後,審計署第二次全面「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
上月,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公告》,雖然沒有透露地方債務總額,但被審計的省市區地方債務總額共計38475.81億元,比2010年增長12.94%。其中,9個省會城市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超過100%,最高的達188.95%,如果加上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債務率最高的達219.57%。
報告指出,一些地區債務償還過度依賴土地收入、高速公路、政府還貸二級公路,甚至陷入借新債還舊債「循環」。例如被審計的36個地區中,4個省、17個省會城市以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但這些地方去年的土地收入都明顯減少,其去年以土地出讓收入為償債來源的債務,需償還本息2315.73億元,系當年土地出讓收入的1.25倍。
據光大證券等金融機構測算,今年下半年,大約1270億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到期,為2000年以來最高。明年到期的債務達2088億元,比今年增加10%。數千億的債務進入償債高峰期,地方政府怎麼還?
審計署發布的審計公告表明,從1979年至今,土地出讓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主要還債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發布的《財政監督報告》指出,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加速發展,地方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成為中國財政風險的源頭,80%的城市都依靠抬高地價轉讓土地來償付債務。
據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今年3月通報,目前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額為15萬億至18萬億。如此巨額的地方債務,錢從哪裡來?審計署2011年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和今年的36個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顯示,地方政府債務「債權人」主要有三方:銀行、地方債券、其他單位和個人。
銀行一直是「最大債權人」。在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中,銀行貸款佔79.01%;截至去年底,36個地區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中,銀行貸款佔78.07%。
在中國,土地財政的本質是融資。近年來,地方政府從銀行、債市和影子貸款機構借了數量龐大的債務,用於沒有回報或沒有收益的重大項目或形象工程。實際上,這些年地方政府靠「土地財神」已經過慣了肆意揮霍的好日子,儘管中央一再要求地方政府將銷售土地的收入,重點用於改善民生和償還政府債務,用於保障房建設、教育投入等等。但地方政府的土地獲利,更多是進行城市建設與改造、甚至大拆大建,與中央的要求相差甚遠。
此前有報導稱,鄭州一個區已經欠下了上百億的債務,即便拚命賣地還債,也很難在短期內緩解債務危機。一個區級政府放在全國的版圖上,只能算是比芝麻綠豆稍大一些的機構,居然欠下上百億的債務,如果全國每個城市都是這樣債臺高筑,中央政府如何應對?
雖然各地債務門類太多,數據更不透明,地方債務已經處於失控狀態,財政風險也極大,但到底有多大風險,卻是莫衷一是。更為嚴峻的是,目前披露的債務數據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地方政府的負債恐怕已經到了令中央政府吃驚的地步。
《財經》雜誌的「摸底中國負債」(2013年4月7日)是篇詳實可靠的文章,該文經過分門別類計算,金融部門債務、政府部門債務、居民部門債務與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合計,總債務規模高達120-128萬億左右。僅2012年中國的非金融部門債務就達到了GDP的2.21倍。該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他的結論是:「在人均收入6400美元的情況下,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維持如此之高的債務水平」。
里昂證券今年5月發表的報告認為中國債務規模高達107萬億,即GDP的205%。里昂證券統計數據顯示,在2008至2012年間,中國債務規模/GDP從148%暴漲到205%。2012年中國新增債務比2011年增長了一倍,2012年新的債務佔GDP的比重達到110%。新增債務增長了58%,約為GDP增長的2.9倍。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透露:如果把銀行體系之外的理財、信託都計算進來,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為36萬億,佔GDP的比重約70%左右。
對規避監管限制提供貸款的影子銀行的打擊,使今後地方再融資變得相對困難。申銀萬國信用分析師稱,看空AA及AA以下級別地方政府融資債券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嚴重依賴借新債、還舊債。如果中央繼續嚴控發債,這類債務就會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一旦一隻債券違約,可能就會在較弱小的債券之中引發多米諾連鎖效應,產生系統風險。
經濟學家謝國忠發文稱,政府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民眾恐慌時期,用納稅人的錢去去救助失敗的金融產品或機構,這將導致政府財政負擔加重。謝國忠表示,接下來的幾個月可能會發生一些諸如信託產品違約這樣的金融事件。伴隨一些金融事件的發生,恐慌感或將蔓延。
中國土地泡沫基本上已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金融現象。要最大程度地減少房市泡沫破滅帶來的恐慌,中央政府應馬上著手制定應急預案,讓信託產品、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有序退出。一旦出現大量金融失敗,恐慌情緒就會滲透整個經濟體。對經濟全面崩潰的恐懼將促使政府不加選擇地援助投資者。實際上,誇大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來敦促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進行紓困,只符合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正是這些人製造了經濟泡沫,危機中又要套取政府資金援助。
當一部分信託產品出現違約——這很可能在幾個月內發生,大範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可能會出現。中央政府如果倉促援助,用巨量資金解決泡沫經濟的遺留問題,那麼中國的未來將會陷入困境。
國務院參事、南開大學國家經濟研究院院長夏斌也持相同觀點,他認為銀行資金緊張反映的是實體經濟出了問題,當前調控應該逐步刺破泡沫,以解除大面積危機突然爆發的風險。夏斌表示,目前,中國不少企業事實上已資不抵債,有些企業明顯在玩龐氏騙局,靠借新還舊在維持。這些問題已不能僅靠多發貨幣來掩蓋。作為中央政府,應盡快去尋找如何逐步刺破泡沫,逐漸沖銷實際損失的具體對策,以擺脫大面積危機的突然爆發。
對於危機的爆發夏斌稱,因為普遍認為,地方融資平臺的償債缺口,中央政府最後會救的;對於房市,不相信政府敢一步調控到位;央企的壟斷地位和地方政府導致的資金錯位配置又一時難以撼動;迄今央行的貨幣供應不敢也並沒有完全回歸常態。這些決定了市場、投資者、銀行、企業對經濟增長軌跡的預期都沒有改變。
靠著這個可怕的預期,想搞項目的照樣大量借錢,想投資的照樣把錢大量借出。但是,流動性最終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預期,信任和預期是可以瞬間變化的。一旦預期變化,傳統的流動性即刻煙消雲散,危機馬上爆發。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