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之傳奇

 2013-09-08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看中國2013年09月08日訊】隨著盛唐繁榮留在人們心中的深刻記憶,初唐英雄的形象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以至傳到了喜劇化、臉譜化、甚至漫畫化的程度,有的已經變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俚語。譬如:「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與「程咬金的三板斧」,就是其中的經典。前者是說程咬金劫皇綱和在瓦崗寨當混世魔王時,總喜歡埋伏在半路,突然殺出,嚇退敵人,用來形容某事本來進行得很順利,但冷不丁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結果把事情給攪黃了。後者是形容程咬金夢中學斧七十二路,醒來只記得前三十六路,其中前三斧最厲害,凡擋不住前三板斧的,只有死路一條,若三板斧失靈,程咬金便虛晃幾斧,拍馬便逃,以此來形容某人辦事「虎頭蛇尾」。但只會三板斧的程咬金,卻也屢屢能絕處逢生,成為民間津津樂道的一員福將。

其實,這只是民間對隋唐草莽英雄的一種調侃和幽默,也是民間對名人最早的「惡搞」,歷史上真正的程咬金卻不是這個樣子的。

程咬金,濟州東阿(今山東東阿)人,史書記載為程知節。程咬金青少年時就很驍勇,善用馬槊(馬上長槍),而不是傳說中的六十四斤八卦宣花斧。他生於隋末亂世,最初出道,可不是跑到瓦崗寨去當混世魔王,而是聚眾數百,建立民團,立馬橫槊,保衛鄉里。換句話說,程咬金當初非但沒有當強盜,反而是率領鄉民抗擊盜賊的民團首領。

隋末各地紛紛起事,程咬金這支保衛鄉里的非正規軍,生存非常艱難。不得已,程咬金於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率領數百人的小部隊,依附了當時很強大的瓦崗軍。在李密手下,程咬金如魚得水,和秦叔寶一道,成了李密最精銳的八千貼身衛隊的頭領,官銜是內軍驃騎。從此,程咬金便把名字改成了文縐縐的程知節。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與隋軍的北邙山大決戰中,程知節大出風頭。當時,瓦崗名將單雄信率領外軍駐紮在外圍,遭隋軍王世充偷襲。單雄信向李密求援,李密派程知節和另一員號稱「萬人敵」的大將裴行儼(即小說中的隋末天下第三條好漢裴元慶)前去馳救。裴行儼奮勇當先,不幸被流矢擊中落馬,正危在旦夕。程知節飛馬趕到,連殺數人,所向披糜;連忙從地上抱起行儼,橫在馬上,往自己的大營撤退;隋軍隨後追趕,程知節抱著裴行儼,行動不甚靈便,只覺胸口一熱,一柄長槊透胸而出,只見知節大喝一聲,撅斷長槊,並調轉槊頭刺死殺手,嚇散追兵,這才與裴行儼平安回營。一柄長槊透胸而出,居然沒死,且還殺死敵人,救回戰友。這一舉,便奠定了程咬金是福將的傳奇人生。

不過,這一仗打下來,失敗的還是李密。程知節、裴行儼、秦叔寶、單雄信等都成了王世充的俘虜。李密死裡逃生,投奔了李淵,不久因叛唐被殺。

王世充對這批勇猛的降將十分看重,優渥有加。封秦叔寶為龍驤大將軍,程知節為將軍。不料,瓦崗降將卻瞧不上王世充,程咬金對秦叔寶說:「王世充不但器量狹小,而且說大話打妄語,還喜歡發誓賭咒,簡直就是巫師老婦的做派,哪裡是撥亂反正,平定天下的明主!」明主是誰?當然是正在招賢納能的秦王李世民了。估計李世民早已派人與秦、程等人暗通關節了。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二月,王世充與唐軍戰於九曲,雙方列陣對峙,程咬金與秦叔寶等皆率軍在陣前。突然,程、秦與其他數十騎向西急馳百多步,然後,程咬金在馬上向王世充作了一個揖說:「僕荷公殊禮,深思報效;公性猜忌,喜信讒言,非僕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請從此辭。」(見《資治通鑒.唐紀三》)說完率領數十名同夥打馬奔投唐軍,懾於秦、程的威名,王世充的人馬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馬蹄揚起的煙塵,而不敢追趕。這就是程咬金和秦叔寶歸唐最為的戲劇性過程。

歸唐後,李淵將程咬金劃歸秦王府,李世民待之甚厚,授秦王府左三統軍。此後,程咬金就成了秦王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每次接戰必身先士卒,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又領左一馬軍總管,以功封宿國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太子李建成集團和秦王李世民集團爭奪太子之位的血雨腥風中,左一馬軍總管程咬金首先成為李建成的清洗對象,準備把他調到離長安十萬八千里的康州(今廣東德慶縣)當刺史。程咬金著急了,對李世民說:「大王股肱羽翼盡失,身何能久!知節以死不去,願早決計。」(見《資治通鑒.唐紀七》)六月初四日,在諸將領的擁戴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滅了李建成集團;兩個月後,李淵禪位,李世民正式登基。程咬金因為這場大功勞,先拜太子右衛率,再遷右武衛大將軍,賜實封七百戶。

太宗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又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轉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也就在這一年,他的圖像榮登凌煙閣唐二十四開國功臣榜。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程咬金遷左衛大將軍,並被任命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顯慶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蔥山道行軍總管程知節擊西突厥,與歌遏祿、處月二部戰於榆慕谷,大破之,斬首千餘級。」「十二月,程知節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二萬騎,別部鼠尼施等二萬騎繼至,前軍總管蘇定方率五百騎馳往擊之。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千五百餘人,獲馬及器械,綿亙山野,不可勝計。」(見《資治通鑒》)。斯時,程咬金已經六十八歲,也有些英雄遲暮的感覺了。

因為蘇定方的功勞引起了行軍副大總管王文度的忌妒,他對程咬金說:「這場仗雖僥倖獲勝,但我軍也有死傷,乘危輕進,孤軍深入,是失敗的成因,我軍不宜急進。如今之計,我軍應結成方陣,輜重置於陣中,從容前進,遇敵則戰,此乃萬全之策。」同時還告訴程咬金,皇上有密詔說,程大總管一貫恃勇輕敵,委託王文度對其加以節制,程咬金信之。由是,唐軍收軍成陣,緩緩而行,不許深入。「士卒終日跨馬,被甲結陣,不勝疲頓,馬多瘦死。定方言於知節曰:‘出師欲以討賊,今乃自守,坐自困弊,若遇賊必敗;懦弱如此,何以立功!且主上以公為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知節不從。」(見《資治通鑒.唐紀十六》)

唐軍推進到恆篤城下(今哈薩克斯坦東南),數千粟特人開城投降,王文度居然對程咬金說:「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我們一走,復還做賊,不如殺光他們,取走他們的資財。」蘇定方反駁說:「如此一來,我們就成了盜賊,大唐正義之師還平什麼叛?」 

可惜,程咬金沒有聽從蘇定方的諫言,眼睜睜地看著王文度下令屠城,並搶光城中的金銀財寶。而蘇方定堅決不接受分給他的那一份。這場殺戮帶來的嚴重後果是,西域各部再也不敢妄存降唐的念頭了。由是,唐軍孤軍深入,又得不到支持,只好班師回朝了。

回到長安,王文度因假傳聖旨應當處死,唐高宗李治特赦其免死,僅開除公職而已;程咬金則減死免官,沒多久,又被授予岐州刺史。但程咬金自覺年紀太大,請求退休獲准後,從此在家頤養天年。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十七歲的程咬金壽終正寢,陪葬昭陵(太宗陵),走完了他福將的一生。

有人認為,程咬金征西域晚節不保,是老糊塗了。其實,程咬金才不糊塗,他打了一輩子仗,豈不知兵貴神速,秋毫無犯的道理?他之所以任王文度所為,完全是為了避禍自保。要知道,顯慶元年早已不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了,高宗李治對開國功臣的防範之心已顯露出來,武則天已從李治的昭儀變成了皇后,鏟除異己的行動也已經開始了。因此,李治對王文度下達密旨並不是假的,只是後來事情敗露,不好交待,才說王文度「矯詔」。要不然,「矯詔」怎麼能可免死?且三年後,又將王文度起用為熊津都督(在朝鮮半島),這就說明瞭密詔的奧密。也就是說,如果當年程咬金不聽王文度傳達的密詔,恐怕就不會有後來的壽終正寢了。故曰:程咬金雖老,卻不糊塗。

来源:作者博客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