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週莫成災難周
【看中國2013年10月08日訊】國慶長假剛剛過去,各地都在進行緊鑼密鼓的盤點,包括接待了多少遊客,創造了多少經濟產值等。筆者覺得,黃金週除了要進行必要的「人」、「經濟創收」的盤點,更要進行「物」的盤點。
之所以要進行「物」的盤點,是因為黃金週考量過程中出現了只看重經濟創收和旅遊主體感受的傾向,比如一家門戶網站以《全國多處景點人滿為患場面震撼》為題,刊發一組圖片。圖片反映的,有杭州西湖湧金橋上人頭攢動,西湖風景區各個景點單日累計客流量達100.89萬人次,這是歷年來單日客流首次超過100萬人;有廈門鼓浪嶼景區一處商業街被人群堵得密不透風;有北京王府井(行情,問診)大街人山人海、天安門廣場人潮湧動;有武漢市武昌戶部巷食客摩肩接踵;有南京夫子廟文德橋上擁擠的人流。世界著名景區九寨溝國慶長假則迎來單日接待遊客高達4萬餘人次,出現了遊客大量滯留,部分遊客甚至出現打砸攻陷售票處的現象。不難發現,在經濟創收樂觀的同時,卻讓旅遊景點和旅遊資源承受了過分的資源耗竭。
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活躍的因素,但是,這個因素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生產關係和生產條件等輔助基礎之上的,只有藉助於其他輔助條件,「人」這個因素才能得到飛躍和激活。如果只注重「人」的感受,忽略外在條件的作用,「人」這個因素的發揮也會受到制約。因此,不注重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建設,為一時之利掠奪式地使用旅遊資源而使其超過承載量,那麼人的因素再活躍積極,旅遊經濟終究會缺乏旅遊資源支撐。
旅遊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範圍內的旅遊活動容納能力。如果人類對環境的使用超過了它的承載量,就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人們不能被眼前的「旅遊產值」沖昏了頭腦,而應該用理性、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和「人文經濟」的眼光來對待環境。環境雖然不會說話,但也需要起碼的生存底線。如果旅遊資源只能承載1萬人,現在卻超常接待了3萬人,經濟產值是上去了,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卻成了一種殺雞取卵式的「污染型開發」——這就是「非和諧旅遊」了。如果過分看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相應的環境承載量「幸福指數」;如果人只關注的自己的快樂和「幸福指數」,而沒有對動物、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嚴重的甚至使每年的黃金週成了動物們的「災難周」,成了旅遊資源的「災難周」,那麼,雖然我們將得到一定的經濟效益的提升,但等待人們的只能是環境污染的加劇和旅遊資源的過早衰老,只能是自食其果的「旅遊枯竭」。
這讓筆者想到了重慶某景點的「閉門歇景」。在遊客人數超過了景點正常、安全接納遊客的上限的時候,他們不是盲目注重當前的經濟效益,而是從更長遠的發展性、持續性、穩定性、環保型方面考慮,給予景點必要的「精神幸福」與「和諧發展」。這種做法無疑很值得倡導。
下個長假,讓我們在關注經濟創收和人們的幸福感的同時,也要更多地為景點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留下「幸福與和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