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毛誕將鄧小平拉下神壇 為習仲勛平反
【看中國2013年12月28日訊】 昨日是毛澤東誕辰120週年,習近平攜6常委前往毛澤東紀念堂「瞻仰遺體」,並在紀念座談會上發表了講話。其中有一段話頗值得玩味:「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幹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
這段話被普遍解讀為習近平為毛澤東的晚年錯誤開脫,然而仔細品味,其中另一層意思更有深意——將鄧小平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神壇上拉回地面,為其父親習仲勛平反,並藉機展露自己的政治傾向和政治抱負。
習近平的這段講話,從表面上承接了鄧小平「三七開」對毛澤東的歷史評價,但是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如果將對毛澤東的成功歸因於「歷史順境」,顯然是說不通的。眾所周知,毛澤東的主要功績,無論是「建黨」還是「建國」,所經歷的都是九死一生、幾近覆滅的危險,稱得上逆境中的逆境。那麼習近平講話中「歷史順境中的成功」所指何人?顯而易見,在中共歷史上,被稱為「偉人」的,除了毛澤東就只有鄧小平。
和毛澤東不同,人們對鄧小平的評價不但從來沒有「全盤否定」的危機,更是將改革開放、中國崛起的功勞全記在他一人賬上。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不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其形象都要比毛澤東正面得多。但在習近平看來,鄧小平並沒有那麼「神」,只不過順應了歷史潮流而已,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且都與習仲勛有關。
第一,「改革開放」的概念並非鄧小平這位「總設計師」所創,而是由習仲勛第一個提出。鄧小平只是支持了習仲勛的提議,並交由習仲勛去實踐,去「殺出一條血路來」。
1978年,初到廣東上任的習仲勛經歷了「大逃港」事件,數以萬計的廣東人冒著生命危險集體偷渡前往香港引起了他的反思。反思後習仲勛認為,通過改革開放搞活經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於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習仲勛向華國鋒、李先念、鄧小平等政治局常委提出了這一想法,請求讓中央放權讓廣東先行一步。
習仲勛「改革開放」的構想得到了許多中央領導人的支持,鄧小平對此也十分贊同,並追溯陝甘寧的傳統,提出「特區」的概念。談到配套資金,鄧小平說:「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可以說,習仲勛不僅是改革開放的「提出者」,更是第一個「實踐者」。因此從習近平的角度看,鄧小平的成功更像是藉助了「歷史的順境」,而「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這一偉人頭銜,也是聚集了眾人的智慧,尤其是習仲勛的成果,絕非鄧小平一人之功。
第二,六四事件的處理一直以來使得鄧小平飽受爭議,由於該事件造成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行制裁,並導致隨後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新聞媒體、公民言論及教育體系的控制,因而許多批評者認為,這是鄧小平晚年的遺憾甚至一生的污點。
然而在六四事件中,習仲勛持有和鄧小平截然相反的態度,他不僅同情學生的民主訴求、反對軍隊鎮壓,還明確表示出對趙紫陽的同情。也正因為如此,習仲勛遭到鄧小平的排斥,六四以後不再擔任領導職務,退居二線在深圳養老。因此從習近平的角度看來,在當時,歷史的潮流站在了鄧小平一邊,儘管用今天的觀點審視,他父親更加正確。
由此看來,習近平在毛澤東紀念會上所講的這段話或許更應當這麼理解:改革開放的功績不能歸功於鄧小平一人,那是眾人智慧的結晶,鄧小平恰好處在了歷史的順境;習仲勛沒能徹底實現他的抱負,是受歷史的侷限,他所處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和認知水平不足以企及那樣的高度,但是習仲勛想要創造的業績,如今他的後人能夠幹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