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媽媽培養6名哈佛、耶魯博士的家教心得(3)

【看中國2014年02月16日訊】

孩子面臨選擇,父母如何引導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長。如果希望孩子成為專業人才,父母也一定要努力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有所成就,這樣,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才不是刻意、蒼白和生硬的,而是自然而然和有說服力的。因為,以身作則、分享經驗,永遠比教條的說教更有效。

當然,這並不是讓父母成為超人,而是說父母要對自己做的事情認真負責。這些態度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父母應該明白,自己的人生之路,與好好養育孩子和給予孩子幫助的路是連在一起的,前者若走不好,後者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子女教育並不是一定要刻意去教些什麼,和學校教育一樣,子女教育並不是教育的全部。事實上,與學校相比,在家庭這個相對輕鬆的環境中,父母的教育最好不要有太濃的教育痕跡,父母只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將自己通過經驗得到的智慧提供給孩子,幫助他們自主地找到答案就可以了。

我的一個孩子有段時間跟我說,他學習太累了,想要休學一年。我並沒有立刻反對他,而是心平氣和地跟他聊了聊,讓他想像一下他現在的選擇在一兩年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事實證明這個方式很有效,孩子再也沒有提過休學的事情,而是更熱衷於學習了。

還有一次,我的侄女問我,有兩個男生同時喜歡上了她,她該如何選擇。

我跟她說:「如果目前看來兩個人都不錯的話,那就看得遠一點,去想像在十年後或者老了以後,誰會是好的父親、好的伴侶。」

侄女一下子領悟到了我的意思,眨著眼睛告訴我,聽我這麼一說,她已經有了答案。

所以,當孩子在做某種選擇的時候,不要提前告訴他答案,不要替他做選擇,要引導他,讓他綜合考慮一下做出每種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是一種處事思維方式的鍛練和培養。有了綜合思考問題的思維,孩子就會做出比較好的選擇。並且,由於這是他自己經過考慮後作出的決定,所以面對問題時他會更有責任感。

在孩子遇到選擇和做決定的時刻,父母採取的態度和方式會給孩子很深刻的影響。有的父母越俎代庖,長期下來,孩子成為一個不獨立、有依賴感,且懶惰的人。相反,如果父母能聰明地引導,就能幫助孩子成長為獨立自主、有主見的人。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既要放低自己,同時也要抬高自己。放低自己的意思是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面對他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高高在上、指手畫腳;同時抬高自己是說,父母要善於把握方向,從更高遠更週到的角度給孩子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指導,而不是跟孩子一起躊躇不決。父母是孩子的同行者,但同時,也是孩子的燈塔,照耀著前行的路,讓孩子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方向。

做到這一點,其實不容易,要很用心才行。我為了能夠幫助孩子們找到他們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從小就注意聆聽孩子們的話,也向他們提了很多問題,並且跟他們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我從沒有為他們規定過具體的方向,比如他們一定要去哪個大學讀書,或是要做什麼樣的工作。我只是一直注意培養他們的思維習慣,讓他們自己思考一些問題,比如「你們認為哪些人比較受尊重?」「為什麼那些人受到尊重?」或是「你為什麼要想走那條路?」「如果你這麼選擇後,長遠地看,會怎麼樣呢?」等等。當孩子知道問自己這些問題了,他的未來,基本就不太需要家長擔心了。

在美國,每到三月份,因為子女面臨升學,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經常起摩擦。有的孩子因為不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而焦躁和煩惱,這時,有的父母非但不去安慰他們,反而催促他們找工作,或者是責怪他們。家長這樣的做法會很嚴重地傷害到孩子,讓孩子的人生變得艱難,因為他們既要面對自己不夠理想的人生狀況,又要承擔起父母的失望情緒,壓力重重。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關愛和引導。一旦你把決定權交給孩子,他會特別認真地對待,並且會完成得相當好,甚至超出父母的意料。

(全文完)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