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跟著人大「打醬油'」 委員披露多秘辛
政協委員不滿政協充當花瓶角色
【看中國2014年03月12日訊】中國政協會議3月12日上午在北京閉幕,中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以「圓滿、成功,...」,作為對本次 政協會議的總結,但一些政協委員並不這樣認為。參加中國政協會議的一些學者,公開批評政協角色弱勢,成為中國人大的附屬品。政協委員、上海復旦大學學者葛劍雄炮轟:政協委員無言論自由。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參加中國政協會議的一些學者公開批評政協角色弱勢,僅為中國人大的附屬品,這些學者呼呼籲賦予政協更加獨立的權力,包括政協初設時的參政議政及對執政者監督的作用。中國政協委員、天津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表示,政協多年來一直被忽視,他還表示,雖然媒體關注到個別政協委員的尖銳評論,但無法保證他們的批評得到當局重視。
中國政協現有2,237名全國委員,他們來自與共產黨結盟的規模較小的政黨,同時也包括來自社會和專業協會的代表。
報導援引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觀點,認為現今的政協更像是人大的點綴,像花瓶一樣,政協如今早非真正的議政機構。而民間更有每年兩會「人大舉手,政協鼓掌」之說。
中國政協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劉佳義對政協處於弱勢地位表示認同,他認為過去多年間,中國政協脫離了作為政治事務監督機構的原有功能,也沒有渠道施展監督功能。
葛劍雄:委員欠缺言論自由
英國《金融時報》在兩會期間連載「葛劍雄兩會日記」。葛劍雄為中國政協常委、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他在11日最後一次小組討論會上,直言政協委員欠缺言論自由。他表示人大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人大代表在人大上的發言是不受法律追究的。政協則沒有這個條文,因此很多委員只跟在人大後面不敢輕易發言。
另外他認為政協委員是否有言論自由,應該用公眾是否能聽得到這些聲音來衡量。他披露多個秘辛,如在去年兩會上投棄權票的一位政協委員,媒體對其採訪的內容無法發出;葛劍雄還指中國媒體面對沸沸揚揚的「周永康案」,目前只有周濱涉事內容可見諸報端,應該是得到了一些暗示。他也認為會議的發言如果不能反饋給中共高層,只是一種自娛自樂。他也質疑中國政協委員如何產生,如不久前 被中國政協除名的劉迎霞,為空降政協的商人。
政協跟著人大「打醬油'」
中國政協創辦於1945年,當時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就二戰後政治改革進行多方談判的渠道,臺灣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即為當時的政協制定。1954年後政協轉變成為參政議政機構。
「後來的新政協並沒有改變原來政協一直想要改變的‘一黨主政’格局,甚至加強了這種格局,1954年又設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明為最高權力機關,但不管是這個名義上的最高權力機關,還是原來留下來的政協,在實際上發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到現在我們仍然是‘一黨主政’,這種政治格局下,名為最高權力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都不能發揮作用,更何況政協呢?」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楯向德國媒體表示。
李楯也質疑了中國政協委員的產生程序,與人大代表選舉產生的制度不同,政協委員的推選制度並不明確。這也形成了近年「花瓶式代表」湧入政協,只能「打醬油」的現狀。另一方面,近年政協也被指和人大一樣, 成了「富人俱樂部」,據英國《金融時報》早前報導,在中國政協委員中,有69位是胡潤富豪榜上的成員,平均身家達117億元人民幣。李楯認為正是因為中國當局沒有給政協議政空間,加之一些政協委員沒有議政能力,把政協變成了「花瓶角色」。